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6)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6)

时间:2012-10-27 05: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太阴日 月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上同一子午圈的时间间隔。平均24小时50.47分,比平太阳日长50.47分。这是由于月球公转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月球每日平均运行13°11′的角度,因此当地球转一周时,月球已沿着轨道向前运行了13°11′。地球只有再转动13°11′,月球才能再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地球运转这13°11′的时间恰是50.47分钟,因此太阴日比太阳日长。
历法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叫做历法。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世界各文明古国很早就根据天象来制定历法。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日的长度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制定的;年的月数和日数,以及月的日数,有的是按天象制定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各国历代制定的历法,侧重点各自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阳历;一类为阴历;一类为阴阳历。
阳历 又叫“太阳历”。是以回归年作为历法的基础,阳历一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一个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是人为规定的。一个回归年是365日5时48分45.6秒,阳历取其整数365日为一年,即平年。为了消除与实际回归年之间的差距,采取了置闰的方法,以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在2月份闰一天,为29日(平年为28日),闰年的日数为366日;而逢百的年份只有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样,在400年里,每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实际长度相差极小。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阳历中的每一个日期都能代表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纬度,所以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阴历 又叫“太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制定的历法。月相变化周期为一个朔望月(29日12时44分2.8秒)。为了使每个阴历月尽量接近于朔望月,因此设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全年大小月各6个,共计354日。但12个朔望月总日数是354.3671日,为了使平均历年接近12个朔望月,因此在某历年中的12月末增加一天,这一年共计355日,称为闰年。我国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就已创造了阴历历法。由于阴历的历年与回归年无关,历月与四季变化也无关,因此实用价值不大,目前除伊斯兰教使用外,已很少采用了。
阴阳历 又称“农历”或“夏历”。其历月的日数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它既注重了月相变化,又照顾了寒暑节气。阴阳历的历月与历年设置与阴历完全相同。平年12个月,共计354日,与一个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11日左右。为了使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则每隔三年设闰月一个,这一年称闰年,闰年13个月共计384日或385日。这样置闰,平均每年仍比回归年少几天。我国早在公元前600年就以19年7闰的设置来缩小这一差距。公元462年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改用391年144闰,使得以回归年为长度依据的历年长度和季节变化的周期更好地一致起来了。
农历 即“阴阳历”。
夏历 即“阴阳历”。
平年 见“阳历”、“阴阳历”。
闰年 见“阳历”、“阴历”、“阴阳历”。
闰月 见“阴阳历”。
公历 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一种历法。它是罗马教皇格里果里于十三世纪修订了儒略历,于1582年颁布实行的,所以又叫格里果里历。修改后,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更为接近了。二十世纪初期全世界已普遍使用公历。我国在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采用公历纪年。
二十四节气 是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所谓节气,就是把太阳在一个回归年内,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顺序,分为24段。由春分点黄经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每行15°,便是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间隔为半个月,分列在12个月里。在月首的叫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12个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计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12个中气)。节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平气安排,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但因两个节气的时间大于一个朔望月时间,因此有可能在一个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将此月定为上月的闰月。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各地从事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农业上至今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节气 见“二十四节气”。
中气 见“二十四节气”。
平气 见“二十四节气”。
地球公转 地球沿着公转轨道,按逆时针方向绕日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平均角速度为0.986°/日。即约为59′10″/日。公转平均线速度为29.78公里/秒。
地球公转轨道 地球公转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椭圆。地球公转轨道的半长轴为14900万公里,半短轴为14958万公里。其偏心率为0.0167,说明地球公转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太阳就位于地球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公转轨道最上位于靠近太阳的一点,称为近日点,它距太阳14700公里。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离太阳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它距太阳15200公里。地球公转轨道全长94000万公里。
近日点 见“地球公转轨道”。
远日点 见“地球公转轨道”。
黄赤交角 黄道与天赤道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它是天文常数之一。由于黄道面位置是变的,因此黄赤交角有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当前黄极正向天极靠近,黄赤交角每世纪减小47″左右,因此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26′,这种减小大约还要持续一万五千年左右,然后转为增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使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