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4)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4)

时间:2012-10-27 05: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12岁差 在外力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需时约26000年,地轴的这种长期运动称为岁差。岁差现象最早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古代希腊发现。岁差一词来源于我国《宋史·律历志》的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而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的是牛顿,他认为岁差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所致。由于岁差现象,使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的小圆,天极位置的变化,使得北极星不可能固定,而产生轮流替换的现象。同时,春分点的位置沿着黄道向西行,每26000年旋转一周,从而使恒星的赤道坐标每年都有较小的变化,同时还造成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短于一个恒星年,两者相差20分23秒。
213 章动 地球自转轴在绕黄道轴的运动过程中,除长周期的岁差外,还伴随着许多短周期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叫做章动。章动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产生章动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轨道面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作用所致。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相应地引起周期性的章动。天极绕黄极的运动在岁差和章动共同影响下,描绘在天球上是一条波状曲线。
214摄动 一个天体在绕另一个天体运行时,因受到其它天体的吸引或者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阻力、光压力等),使得天体的运动偏离原来轨道的现象。摄动理论是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手段。如海王星和冥王星就是利用摄动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现的。
215旋转椭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自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形成现在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地球的这种形状称为旋转椭圆体。这个椭球的半长轴(赤道半径)为6378.1公里;半短轴(极半径)为6356.8公里。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公里。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与赤道半径之比称为地球扁率,为1/298.257。
216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椭球体,因此,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被照亮的一面为白天(昼),照不着的一面为黑夜(夜)。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
217晨昏线 又称“晨昏圈”。是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春分、秋分时,晨昏线是通过两极,与某一经线重合的大圆。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相等。在冬至、夏至时,晨昏线与纬线的交角最大,将纬线分割为长短不一的两段弧(即昼弧和夜弧),从而出现昼夜不等的现象。由于大气的折光作用和太阳的视半径,晨昏圈比实际上地球的大圆略小一些。
218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空间昼半球和夜半球位置有节奏地相互交替,对于地球上某一个地点来说,在时间上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短周期的区别,这种昼夜有节奏的周期性交替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短时间的昼夜交替,使昼夜温差不致于过大;便于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交替进行,利于制造及积累营养物质,有利于地球上的生物生存。
219地极 地球自转的轴(即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即北极和南极)合称为“地极”。地极是地表正北和正南方向的标志,也是所有经线的共同会聚点。由于地轴在地球内部的位置的变化,所以地极的位置也略有变化(即“极移”)。
220地理坐标 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某一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的实质就是表示某一点对于地球表面特定的点或线的方向和距离。因此,地理坐标包含的特定的点和线有两极、经线、赤道、纬线、本初子午线等。
221地轴 地球自转所围绕的一条假想的轴线,称为地轴。地轴是这样确定的:当地球自转时,它的表面有两点不动,这就是南北两极,把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连成一条假想的直线,定为地轴。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与公转轨道平面交成66°33′的夹角。在地球公转时,地轴为平行移动方式,目前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称为两极。在北半球的叫北极、北极点几乎正对着北极星;南半球的为南极。南北两极距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两极是地球表面所有经线交汇的地方。在两极附近地区都有极昼或极夜现象。
经线 通过地轴的平面(子午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弧线。也就是在地球表面,连结南北两极的弧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地球表面各条经线长度大致相等。在地表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也称“子午线”。
子午线 即“经线”。
本初子午线 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之为本初子午线,又叫零子午线或首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划分0°—180°,为东经度,向西划分0°—180°,为西经度,1957年后,格林威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由若干天文测时结果长期稳定性较好的天文台组成的平均天文台作为参考。1968年国际上以国际习用原点作为地极原点,并把通过国际习用原点和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的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
经度 它是以度、分、秒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所在经线的位置的数值。某一点的经度,就是它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在地理坐标中它起着横坐标的作用。零度经线是经度起点此线以东为东经度;此线以西为西经度,东西经各180°,而东西经180°是重合的一条经线。
东经 见“经度”
西经 见“经度”
东半球 习惯上以W20°经线和E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界,把地球分成东、西两部分。W20°经线以东(包括本初子午线)到东经160°经线的这部分,称为东半球;W20°经线以西(包括东经和西经180°经线)到东经160°经线的这部分,称为西半球。这样划分是为了避免把英国、西欧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上。
西半球 见“东半球”。
纬线 是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圆圈。纬线圈的圆心位于地轴上,纬线之间互相平行,纬线与经线相互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地球表面,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越向两极,纬线圈越小,到了两极,纬线圈缩小成点。
赤道 是通过球心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赤道全长40075.24公里。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它是纬度的起点,通常称为零度纬线,在地理坐标中起着横轴的作用,并且把地球分成南北两半球。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