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3)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3)

时间:2012-10-27 05: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98比拉彗星 是一颗短周期彗星。1826年为捷克斯洛伐克天文学家比拉发现而定名的。公转周期为6.6年。1846年11月出现时,比拉彗星是以两颗彗星各有一条短尾,而同在一条轨道上运行。当1852年再度以两颗星出现时,它们彼此却离开很远。此后,比拉彗星就失踪了,至今一直没再被人观测到。
199流星体 是在行星际空间围绕太阳运动的尘粒和固体小块。其中数量众多、成群出现的流星体,称为“流星群”。当地球在运行中和流星群相遇时,流星成群出现,有如“下雨”,故又称为流星雨。
200流星群 见“流星体”。
201流星雨 见“流星体”。
202流星现象 流星群运行到地球附近,其中,有些闯入大气圈,并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光迹,划过长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质量大的流星体,在地球大气圈中未被烧尽而降落到地面的整块或残片,称为陨星。根据其组成成分,陨星又可分为石质陨星和陨铁。石质陨星的主要成分是镁、硅和铁的氧化物,又称为陨石(也叫石陨星);铁质陨星的主要组成元素是铁(占90—95%),还有少量镍、钴、铜、硫、磷等元素,所以又称陨铁。
203陨星 见“流星现象”。
204陨铁 见“流星现象”。
205陨石 见“流星现象”。
206陨石雨 陨石在大气层中高速下降时,受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而发生爆裂,它的碎片象雨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叫做陨石雨。1976年3月8日15时1分在我国吉林地区出现了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分布地区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8.5公里,面积近500平方公里。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收集到的大小陨石共100多块,总量为27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迄今所见的最大石陨石。
207星际物质 恒星之间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它包括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各种各样的星际云,还包括星际磁场和宇宙线。其总质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平均密度为10-24克/厘米3,(这种密度是地球上的实验室中远未达到的高度真空);其温度相差很大,可由几K到千万K。星际物质在银河系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星际物质密度相差很大,高度集中的区域是银河面,尤其在旋臂中。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恒星早期是由星际物质聚集而成的,而恒星又以各种不同方式(如爆发、抛射、流失等)把物质送回星际空间。
208行星际物质 存在于行星际空间的物质。太阳周围有一个庞大的流星物质云,它是行星际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地球周围的流星物质,其密度约在10-22克/厘米3到10-21克/厘米3的范围内,每天落下的各种速度的流星物质有400多吨。这些流星物质云都朝着太阳自转和行星公转一致的方向运动着,这种现象有力地说明它们本身就是太阳系的组成物质。
209地球 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三颗。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即地月系。地球是球形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代希腊。后来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个圆的现象,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球体。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一球形的看法。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极半径比

是一个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以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0厘米/秒,两极处为983.2厘米/秒2;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体积11000亿立方公里。地球自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中,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2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用傅科摆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较系统地科学研究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提出多种学说。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它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210地球自转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自转的角速度每小时约15°,线速度则因纬度而异,赤道处最大,每秒465米,越往两极越小,至两极处为零。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是均匀不变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不仅如此,地球自转还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广义的地球自转运动,还包括地球自转轴方向的变化。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就是岁差和章动;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就是极移。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时差等许多地理现象。
211傅科摆实验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证明地球自转所设计的一种摆,称为傅科摆。傅科摆绳长67米,绳端摆锤重27公斤,这种摆自由摆动时间较长,便于人们观察。摆下有一个有刻度的圆盘,盘上刻有通过圆心的直线。静止时,摆锤正中应对准盘的圆心,观察时先确定盘中某一直线与通过圆心的子午线重合,然后推动摆锤沿子午线方向作南北方向转动。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摆动方向偏离了子午线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时间越长,偏转的角度越大。摆开始动以后,除重力外,没有受其他力的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的方向是应该不变的;但摆却偏转了。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我们站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自转,感觉不到子午线的方向在变化,反而觉得是摆在偏转。假若傅科摆在北极,以极点为圆盘的中心,转一周为24小时,每小时偏转15°。摆若设在赤道,则不发生偏离;摆若在赤道与两极之间的任何纬度上,摆动平面偏转角速度(θ)与纬度()的正弦函数成正比。即θ=t·sin。(t为地球每小时所转的角度)。在南半球,摆向左偏转。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