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2)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2)

时间:2012-10-27 05: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本影 行星和卫星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行星与卫星背向太阳的一方就出现一个阴影区,阴影内完全不能获得太阳光的部分,称为本影。这个完全不能获得阳光的地带是一个圆锥形。半影是仅能获得来自太阳圆面某一部分光辉的地带。伪半影是仅能获得从太阳圆面边缘一个环圈内来的光辉,不能获得太阳圆面中心部分光辉的地带。
半影 见“本影”。
伪半影 见“本影”。
日食 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当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位于影子区域内的观测者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这就是日食。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日食发生在朔日,但因存在黄白交角,所以不是每逢朔日就一定会发生日食。只有当朔时,太阳离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在某一角度以内才会发生日食,这个角度称为日食限。日食限是变化的,变化范围在15°.4—18°.5之间。全世界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日食,最少也有两次。对某一确定地点来说,平均每三年左右就可看到一次日偏食,日全食则平均三百年才能看到一次。日食的周期为18年零11天,称为沙罗周期。目前一般认为,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是我国古代《尚书·胤征》中的记载。如不计甲骨文中的记载,我国从古代到清朝,史书中共有一千多次日食记录。
日全食 在本影范围内的观测者能看到的太阳全部被月球遮住,这种现象叫日全食。日全食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
日环食 在伪本影内的观测者能看到月球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在太阳边缘部分剩下一圈光环,这种现象叫日环食。日环食没有食既和生光阶段,而有环食始和环食终。
日偏食 在半影内的观测者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遮住的现象叫日偏食。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阶段。
月食 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进入地球的阴影部分,出现月面变暗的现象,叫做月食。月食只能发生在“望”,即发生在农历十六日前后。由于黄白交角的存在,所以并不是每个望日都会发生月食,而只有当月球运行到黄白交点附近时,才可能发生月食。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则发生月全食;月球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则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属于本影月食。有时月球并不进入本影,而只是进入半影部分,则称为半影月食。根据公元前1500年—公元2500年间所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9729次月食的统计,每世纪平均发生半影月食89.0次,月偏食83.8次,月全食70.4次,总计每世纪平均发生243.2次。月食时,面对月球的地球部分,可以同时看到月食,所以对于某个具体地点来说,大约可以看到上述半数的月食。月全食的过程可分为:半影食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半影食终七个阶段。月偏食时没有食既和生光阶段。半影月食只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终阶段。月食程度的大小是用“食分”来表示的。月食和日食一样,也具有223个朔望月的沙罗周期。我国最早的月食记录大约出现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公元前十三、十四世纪的甲骨文中。
月全食 见“月食”。
月偏食 见“月食”。
半影月食 见“月食”。
食相 指日食时月球阴影和太阳位置的关系;月食时地球阴影和月球位置的关系。全食有五相,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偏食有三相,即初亏、食甚和复圆。
初亏 日食或月食开始的时刻。日食初亏发生在日面的西边缘,它与月球东边缘外切;月食的初亏发生在月面的东边缘,它与地球的东边缘外切。
食既 日全食或月全食开始的时刻。日全食的食既,是月面的东边缘和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此时日全食开始。月全食的食既,是月面的西边缘和地影的西边缘内切,此时月球完全进入地影里,月全食开始。
食甚 对全食而言,日全食是日轮中心与月轮中心距离最近的时刻;月全食是月轮中心距地影中心最近的时刻。对偏食来说,食甚是日食中太阳被月影掩蔽最多或月食中月球被地影掩蔽最多的时刻。
生光 日全食或月全食结束的时刻。日全食的生光是月面西缘和日面西缘相内切。月全食的生光是月面东缘和地影东缘相内切。
复圆 日食、月食的终了时刻。日食复圆发生在日面东边缘,此时月面与日面外切。月食复圆发生在月面西边缘,此时月面和地影外切。复圆后,太阳或月球恢复原状。
食分 表示日、月被遮掩的程度。日食以太阳直径为单位(作为1)计算被食部分,如食分为0.5,就是太阳直径被月球遮去一半。月食是以以月球直径为单位计算食分。
沙罗周期 日食、月食发生的周期。沙罗为巴比伦文“重复”之意。每次交食后经过6585.32日(或18年11日,若赶上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则为18年10日),太阳、月球和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的相对位置,前一周期内的日月食重新出现。一个沙罗周期平均约有71次交食,包括日食43次,月食28次。
彗星 是一种呈云雾状、具有独特外貌的天体,它的体积很大而质量很小。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又扁又长。彗星主要部分是彗核,一般认为它是由冰物质(包括水的冰块及各种气体冰块)所组成。在远离太阳时,彗核是朦胧的星状小斑点,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在彗核周围形成云雾状的一层,称为彗发。彗发和彗核合称为彗头。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在太阳光的压力和太阳风的推斥下,彗发中的气体和微粒、微尘,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长几万至几亿公里的尾巴,称为彗尾。由于彗尾形如扫帚,因此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尾在远离太阳时逐渐消失。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1600多颗。彗星的运行轨道大多是很扁的椭圆,彗星的公转周期短的三、四年,长的达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还有一些彗星的运行轨道是抛物线或双曲线型的,这种彗星绕过太阳就一去不复返了。
彗核 见“彗星”。
彗发 见“彗星”。
彗头 见“彗星”。
196 彗尾 见“彗星”。
197哈雷彗星 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经推算第一个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又得到了证实的第一颗著名的大彗星,故而命名为哈雷彗星。当它在1682年出现后,哈雷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果然它在1759年又重新出现,这是天文史上的一个惊人成就。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离是8800公里,远日距离是53亿公里,轨道偏心率是0.967。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的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载。若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若论记录内容之早,则首推西汉的《淮南子》。哈雷彗星下一次将于1985—1986年间出现,最好的观测日期是1985年11月18日,那时它离地球一亿公里,离太阳25000万公里,位于昴星团附近,整夜均可见到。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