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 地理研究性学习(2)

地理研究性学习(2)

时间:2010-12-17 08:0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地理教育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参与教学

  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一种完善自己的途径。

①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有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如教师一次极为亲切的眼神,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一次极为阴沉的脸色,可以使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抑制状态。学生所欢迎的印象最深的教师是具有民主作风和关心学生的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互换”的原则,讲求民主,不搞“一言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更不要挖苦、指责、训斥,而应努力寻找其优点,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如学生在课堂上答对一道题,马上说“对”,“很好”,有些作业做得较为出色,当即赞许他的进步。课后教师还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交流思想,相互信任,融洽相处,直至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稳固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编写时依据高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文字部分除紧扣大纲的简明正文外,还穿插了读图要求和生动的阅读材料,以及启发性很强的问题;教材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直观形象,学生对它很有亲切感和阅读的兴趣;新教材中一些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的种种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它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教学中颇感困难。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灵活性、广泛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如可让学生演讲、演节目、参观、引导学生讨论、指导自学等,变“满堂灌”为“满堂动”,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多说说,多做做,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③师生角色反串,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角色反串”,即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安排和组织下,有意识地将师生位置倒置(学生像教师一样走上讲台,教师像学生一样当好听众),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互长。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来,开展这种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选材要适当。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教材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自学、归纳、表达的教材内容,如新教材高一下册第六单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节较适合这种教学实验。( 2 )指导全体学生精心备课,并提出具体要求,安排具体程序。( 3 )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成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相互试讲试练。( 4 )在试教的基础上,选择 1-2 名优秀学生走向讲台,扮演教师上课,教师则充当学生角色在台下认真听课,详实记录。( 5 )学生讲课结束后,师生角色回归,共同讲评,总结成绩,点明问题,更正错误,插补遗缺,从而使这节课在师生双方共同合作下完美无缺。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表现得异常活跃和积极,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学生参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社交能力,高中地理新大纲要求高中地理课,每学期至少要让学生做一次专题研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有效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一种举措,是为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生长点。
  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或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问题认识的深化或者最终解决。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灵活的,研究过程是民主的,开放的,学习教材是参考的,研究方案的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合作者的选定均可由学生自主确定。这是一种让学生当“家”做主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小组合作为例谈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① 准备阶段。
  ( 1 )开展讲座,拓宽视野。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进而诱发探究动机。
  ( 2 )师生合作,确定课题。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也容易实施。
  ( 3 )组织课题组,制定实施计划。课题组人数以 5 人以下为宜,学生自由结合,教师适当调节。
   ② 实施阶段
  ( 1 )重过程,重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有参与者(包括教师)是平等的、合作式的。
  ( 2 )整理资料,形成结论。
   ③ 评估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评估不仅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参与,更要重结论和相关材料。

  让学生参与环保和决策

  人类要在地理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掌握环境的发展规律,按科学规律来办事。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人,就必须具备地理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具有正确的保护环境的观点及全球意识,了解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按正确的行为准则,自觉地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而这些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继续增加,我国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在一些地方,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适时地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要实施全方位国情教育,渗透忧患意识。同时,通过我国在环境保护,大型工程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教师可借助课后“活动”题目和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与有关问题的决策。如“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试提出你自己的防治设想”,本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决策能力。
  要圆满完成本“活动”,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如到当地环保部门了解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目前治理状况,调查学校附近河流的污染及治理状况,到学校附近垃圾堆放场调查垃圾的来源及类别,产生污染及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同时注意从报刊上收集环保资料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比较可行的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建议。
  总之,在地理教育中,有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苦学”可以变成“乐学”,被动可以变成主动,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参与未来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本文标题:地理研究性学习(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1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1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研究性学习(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