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河流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河流 > 华北平原上的过客

华北平原上的过客

时间:2010-01-29 01:0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华北平原北依燕山,西起太行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南部和长江下游平原相连,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平原。

  在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是一片浅海,山东丘陵是海中岛屿。黄河、淮河及从太行山、燕山流出来的一些小河流都注入这个浅海。它们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而使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并不存在,浅海成陆后才发育了现在的海河,原来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直接入海的一些小河流成了海河的支流。华北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所以又称为黄淮海平原。由于黄河的水量和泥沙最多,因而在营造华北平原的过程中,它的“功劳”也就最大。

  华北平原形成的初期,地势低洼,黄河两岸又无大堤,河水放荡无羁,四处漫流,没有固定的河道。在一个地方流一阵子,地面淤高了再换一个低的地方,巡回行淤,使广大平原不断淤高。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河水四处漫流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定居,人们便筑堤束水,挖渠导流,使黄河在固定的河槽内流动。这样,泥沙只好淤积在河槽之内,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相应不断加高加厚。年复一年,河底高出堤外平地,成为地上“悬河”。高高在上的黄河,一无支流汇入,二无水量补给,三无流域面积。昔日华北平原的“主人”,今日却成了借路而过的“客人”。耸立的黄河大堤也成了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以河堤作为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中游随水而下的16亿吨泥沙中,约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槽之中,12亿吨送入海洋。100多年来,400多亿吨泥沙已经沉积在现在的入海河道之中了。“悬河”越来越“悬”,带来的矛盾也就越大。新中国成立前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固然不是好事,但可以缓解“悬河”越来越“悬”的矛盾。诚然,既不使黄河决口改道,又要解决“悬河”带来的矛盾,其根本途径是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黄河泥沙,使黄水变清。这样,下游河床不仅不再淤积,反而“以清刷黄”,使河槽下切。当然,黄河变清在短期内是很难做到的。“悬河”越来越“悬”的矛盾如何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含沙量很高的浑水进入黄河下游以后,因河底比降很小,浑水比重较大,而且与河槽之间的粘性也较大,所以在局部河段,浑水可能停止流动。但由于上游不断有浑水流下来,水量堆积,水面比降加大,使暂时停止流动的浑水又开始流动。流动一段时间后,水位降低,比降变平,流动再次停止。这种停滞—流动—停滞的运动规律,称为浆河现象,是高含沙水流条件下的剧烈淤积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黄河下游经常发生,也是黄河特有的一种淤积方式。这种浆河现象,可以造成下游河段异常的涨水、落水过程,若与真正的洪水过程叠加,则加大了下游洪水的威胁。

  黄河强烈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辽阔的三角洲。如果把1855年之前的三角洲叫做古三角洲,顶点在郑州附近,那么1855年以后所形成的就是现代三角洲。现代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向西北、东南撒开,面积约5450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每年输入渤海的12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在海滨地带,因此现代三角洲外延速度十分惊人。河口附近的海岸线平均每年推向海洋1.4公里,造陆50.7平方公里,入海口处的“尖嘴”平均每年外伸3公里左右,最快时可达七八公里。土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而且越来越宝贵。黄河这条天然的传送运输带,每年把那么多的泥沙搬运入海,填海造地,创造了巨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在继续。由此可见,黄河的泥沙是一项宝贵的资源。

  奔腾的黄河水,以渤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渤海是中国的内海,由于海底地形和海岸的影响,渤海内的潮汐现象比外海弱得多。再加上黄河是“地上河”,河道宽浅,位置较高,潮汐对黄河的影响远不及长江口大,属于弱潮河口,感潮河段不足30公里。黄河入海流量虽然较小,但居高临下,颇有气势。滚滚浊流倾入渤海时,涛声大作,轰轰作响。由于河水比海水轻,黄水在海面上慢慢扩散开来,洪水季节黄水之舌可以伸入海区几十公里,清浊不混,好似黄河的延续。
  本文标题:华北平原上的过客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eliu/46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eliu/468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华北平原上的过客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华北平原上的过客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