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河流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河流 > 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时间:2010-01-29 01:0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为治理洪灾,广大群众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修堤束水。从1946年开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经修整加固的黄河下游1396.3公里主堤和2000多公里副堤、5000多道险工石坝,犹如“水上长城”,锁住了奔腾的洪水。昔日的黄河大堤单薄矮小,而今日大堤巍峨雄伟,一般高出河床6~7米,有的达10米以上。堤顶宽阔平坦,可并排行驶两辆卡车,大堤两侧绿树葱葱。若从飞机上俯视,就好似两条绿色的彩带,婉蜒在辽阔的平原上。

  此外,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刘家峡,三门峡等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在下游开辟了东平湖滞洪区。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彻底扭转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状况。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秒,但两岸大堤完好无缺,而1933年大水,花园口洪峰流量仅18700立方米/秒,下游决口漫堤即达72处,受灾面积12000平方公里。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没有一次决口泛滥,在治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还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银川、河套平原一带是2000多年前就开始大量引黄灌溉的古老灌区,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使荒漠变成了“塞上江南”。但是,这些渠道长年失修,有的引不到水,有的有引无排,使许多土地积水成灾或产生盐碱,灌溉面积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三盛公、青铜峡等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挖新渠,改造老渠,并开挖了许多排水沟,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系统,使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350多万亩扩大到1000多万亩。渠成网,树成行,田成方,稻田毗连,鸡鸭成群,古老灌区又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对引水灌溉十分有利。劳动人民通过实践,掌握了黄河水沙的运动变化规律,创造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好方法——引黄淤灌。即利用黄河水抗旱、洗碱、种稻;利用水中的泥沙淤田、压沙、压碱改土,让黄河造成的风沙、盐碱、内涝,用黄河的泥沙来治理。目前黄河下游已经建成引黄工程近200处,灌溉面积达3000万亩,仅1978年就引水95.3亿立方米。现在大河上下都在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全流域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200多万亩,发展到6000万亩,增加了5倍多。“黄河百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奔腾咆哮的黄河,总落差为4300多米,蕴藏着约3300万千瓦的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上游占77.4%,中游占20%。上游干流多呈峡谷和宽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槽,从龙羊峡到青铜峡的894公里河段内就有20个峡谷,峡谷长度占河段总长度的40%以上。这种地形口小肚大,利于建造大坝,已经兴建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和龙羊峡等水电站,已经初步形成了黄河上游的水电基地。于1989年建成的龙羊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0亿度,是目前黄河上游第一梯级大型水电站。强大的电流输向四面八方,为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黄河中游,水量多,落差大,河谷窄,具有发展水电的优越条件。已经建成的有三门峡电站,天桥峡电站,还有几处电站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黄河虽然是中国第二大河,但航运极不发达。中上游峡谷急流,不宜行船;下游水路“宽、浅、乱”,主河槽摆动不定,航运极为不便。整个黄河每年的货运量不及上海市一条小小的苏州河。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下游河槽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槽摆则滩冲,滩冲则堤险”的状况,采取了“固槽、固滩、固险”的整治方针,通过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固定,从而也固定了滩地和险工地段,不仅利于防洪,也利于航运。经过河道整治,现在位山以下可航行80吨的驳船,黄河的航运事业已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本文标题: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eliu/467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eliu/467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人民治黄的新篇章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人民治黄的新篇章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