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 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社会发展与地灾未来

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社会发展与地灾未来

时间:2015-09-16 10:2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

    社会面临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加剧、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的积累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的双重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工环境的先进性,但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在抗拒、防范地灾方面的脆弱性与难度。不但地灾的类型与可破坏的对象增多,地灾效应的复杂性增加,且对某些工程、设施、技术的破坏也能由点及线、面乃至系统整体,影响、干扰或破坏社会的其他方面,次生灾害的危险性与严重程度也进一步增加,有时可能会因范围不大的破坏而使灾区社会部分或全部瘫痪。例如,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时代,即使煤球、蜂窝煤在地震中破碎后仍能燃烧。可煤气管道破裂后在修复前是绝对不能供应燃料的。许多仪器设备以电为动力,即使在地震时一个小小的变电站或一段线路破坏也可使大量工厂企业瘫痪,生活严重受影响,救灾工作也会大大受阻。1974年海城地震时,营口就出现过因变电站破坏而使许多工厂停产的事件。今后计算机的普及将使社会活动的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据说国外有人研制的房屋、门窗的启闭皆是声控的,空气、温度与湿度是自动调节的,所有的灯具、电器都是遥控的,烹饪是自动化的,所有这一切,包括通讯等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在这种情形,假如强震把计算机程序或硬件破坏了,将会是一个什么情形?比方说门窗打不开了,室内的人则无法逃生;通讯中断则无法报警;温度调节出了问题则可能造成人类难以忍受的过高或过低温度;洗衣控制出了问题则可能向室内放水。这并非耸人听闻。地灾的研究者们有可能在将来面临类似的问题,也有必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否则地灾将会以新的形式加重。以后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管理、决策与信息也将逐步计算机化、系统化,包括一些生命线工程的控制对电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地灾破坏的“节点”、“枢纽点”、“关键点”将增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将增多,故防灾、抗灾的难度增大,不但需要普遍提高城市与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且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重要部位数量将增加,有些设备设施的抗震将出现新的技术问题。

    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大大加强人类防范、抗御地灾的能力。仪器灵敏度的提高,使人们可以捕捉微弱的

    异常信息,发现与应用有较好预报意义的新前兆指标,及时发现前兆信息的每一有意义的变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的提高,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排除前兆中的干扰因素,把握地灾孕育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提高预报水平。地基处理技术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软弱地基上工程、建筑的抗震能力,且其中的某些技术也可用于防、抗滑坡等地质灾害。系统设计、运筹、规划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防灾体系的设计与建立;搜寻、定位、挖掘、切割、照明、防护、医疗设备与技术的改进能提高救灾的质量与效率。科学技术在减轻地灾中的应用是不胜枚举的。对地震减灾而言,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在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及区域间地震减灾工作的相互支持与协调;重点与一般、规划与实施、新建与改造、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或环节的系统配合;也在于更紧密地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城市用地规划、生命线工程保护、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联系;宏、微观手段的结合。并通过研究更合理地解决抗震安全与经济投入之间的矛盾。

    人口的增长对地灾的影响也有双重效应。中国以前某些减灾工程的实施(例如水利工程),人力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增加时地灾伤亡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地增加,与人口相匹配的居住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密度的增加,必然会增加防灾的难度。总的说来,人口控制对减轻地灾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城市化的加剧也因人口与财富过于集中而给减轻地灾的工作带来困难。同时,防灾、抗灾的措施如果采取得合理,在同样的努力下保护对象的数量、范围与减灾的效果也是低密度人口与建筑的乡村难以达到的。城市化为减轻地灾出了难题,也为发展减灾科技提供了用武之地。

    林、草资源的匮乏将加重水土流失;不适当的矿产资源开采可能会导致或加重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灾害与小地震的发生,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不少环境问题本身就是地灾现象,如沙漠化;气候的变异可能影响到地灾,如持续降雨直接或间接地(如通过地下水位的变化)触发滑坡,加重震害;人们为对付某些环境问题采取的行为也可影响到地灾,如为防旱灾而修建大、中型水库,可能诱发水库地震。可见资源、环境问题的加重,对减轻地灾的工作也是不利的。

    经济发展与财富积累对地灾的影响也如人口、城市化那样具有双重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远远大于同样震级时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中的城市的损失,也远远大于日本历史上更大震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但是,也因日本目前经济很发达,对大震灾的恢复速度也是贫穷地区难以比拟的,阪神灾区灾民的生活在一周内趋于正常。震后第二天就基本控制了灾情,商店陆续开门,通往神户的几条干线开始通车。在一周内,大阪至神户间的铁路交通开通,近300所中小学复课,电灯照明全部恢复,大比例的自来水与煤气恢复。临时住房、厕所等生活必需设施开始建造,架设了多条通话、通信线路,灾民的吃、住、医疗等的供应与安排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且社会秩序也是稳定的。


  本文标题: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社会发展与地灾未来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ai/1044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ai/1044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我国地质地震灾害:地灾事业(1)
    欢迎你对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社会发展与地灾未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对减轻地灾事业的正反作用-社会发展与地灾未来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