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时间:2015-09-13 2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这类地灾的性质与地震、崩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坑道瓦斯爆炸、岩爆等突发性灾害不同,它们不是骤然形成的,而是渐进的、缓慢的和累进的。它们造成的灾害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有的甚至要经过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所以常为人们所忽视,这类地灾有荒漠化(或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或沼泽化、海水入侵等。因为不能把这类地灾确定是在某一天或某一年形成的,故只能进行较长时间的对同一地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一)荒漠化

关于我国荒漠化的古代史部分,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较详细地探讨。在此,我们讨论的是近现代的荒漠化问题;同时也讨论由于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气候的干旱、地表的松散土壤和较大的风力吹扬等;人为因素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垦殖、樵采对地表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场)的破坏。原有沙漠边缘的邻近地区,由于沙丘的移动,则可以使植被没有遭受人为破坏的地方或村庄被沙丘所覆盖而成为沙漠。所以荒漠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归纳成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沙丘侵入型沙漠化

首先,它们一般分布于原有大沙漠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如果固定沙丘的植被遭到破坏,使这些沙丘得以活化,在强风的推动下,可以侵入边缘深处,或邻近的绿洲,使之沙漠化。

其次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原有河床或古河床,由于河水的干涸或河流改道遗留的干河床及沿河或河流闾围的湖泊、沼泽的干涸而形成的带状或片状沙漠化,这些干涸湖泊地区常常也有干盐湖存在。

第三是平原草原被破坏,就地起沙所形成的沙漠化。它们常常是过度放牧、盲目垦殖和滥砍滥伐的结果。

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邻近沙漠的侵入,第二、三种类型都是就地起沙。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地区大都分布在我国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北纬37°—42°之间。受危害的省(区)有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其次是河南、河北、西藏、北京等。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33.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3.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116.2万平方公里,其总面积共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9%。分布的态势是总面积的41%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半干旱地带,32%在北部内蒙古等干旱荒漠草原地带,27%在西北干旱荒漠地带。目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有逐步扩展的趋势。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以年平均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则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代沙漠化的发展与过度农垦的关系非常密切。据1981—1983年对三北防护林地区的调查资料,以内蒙古东部为例说明:

内蒙古东部草原开垦的历史,除部分在历史时期已经开垦以外,一般说来都不长。如乌兰察布草原的开垦约40—80年;察哈尔草原的开垦约50—100年;科尔沁草原的开垦在50—200年;而锡林郭勒草原东部的一些开垦,则在近30余年来有所发展。……土地开垦面积的逐渐扩大,土地生产力愈来愈低,与开垦初期相比,有机质含量下降60—80%。有的沙质草原,经过60余年的开垦,受土壤风蚀,地表粗化的面积达到42%,风蚀地点7%,吹扬灌丛沙堆占33%,片状流沙占18%。……荒漠化土地形成后,风沙的频繁活动又给邻近的农田带来了危机。以哲里木盟为例,年平均受灾面积达126万亩。

过度放牧也是荒漠化过程中的主要人为因素。草场负荷过大,沙质地表常受大量畜蹄践踏,地表皮层结构破坏,便形成斑点状流沙点。特别是在井泉放牧点周围更为突出,形成不少沙漠化发生圈。樵采活动破坏植被所引起的荒漠化,也以居民点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草原城市也是如此,形成以市镇为中心的荒漠化圈。沙质草原无固定交通路线而任意行驶(车辆),则形成条带状沙漠化土地。以东苏旗为例,1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道路沙漠化所占面积一般在10—20%。

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在干旱地区更为突出。由于这些地区的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使用大都缺乏统一规划,往往因上游截水或修建水库,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因而植物枯死,地表裸露,出现流沙,进而失去了阻挡沙丘向绿洲和边缘地区前移入侵,使沙漠迅速扩大。新疆塔里木河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的地区便是例子。
  本文标题: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ai/104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ai/1046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我国地质地震灾害:水土流失(40)荒漠化(32)
欢迎你对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