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环境保护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环境保护概论 >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时间:2014-07-04 10:4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十一章 其他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人类从来就生活在受天然辐射的环境中,这些辐射有来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线,也有来自地球环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表示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高能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量是“天然放射性本底”,它是判断人工辐射源(有时也包括天然辐射源)是否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基准。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饮用水,以及复杂的食物链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或者以外照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和防止环境中放射性污染同样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的人工污染源主要有核武器试验,核燃料循环中排放的各种放射性废物,供医疗诊断用的电离辐射源、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带有各式各样辐射源的各种装置设备等。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赤热蒸汽和气体形成火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而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他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这种沉降下来的带有放射性的颗粒(通常称之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落下灰);造成对大气、地面、海洋、动植物和人体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除了爆炸区附近的环境外,还将污染全球环境。这些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铀、钚的裂变产物,其中危害较大的有90锶、137铯、131碘和14碳。

目前,核试验仍是全球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据国外一些资料的统计,自1945年美国第一次使用核武器至美苏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宇宙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的1963年8月,美苏共进行了354次大气层核试验,92次地下核试验,6次水下核试验,共452次。经过这些试验进入平流层的碎片几乎已经全部沉积在地球表面上。而且其未衰变完全的放射性,大部分尚存在于土壤、农作物和动物组织中。

事实上自1963年以后,美苏将核试验转入地下,截至1975年的12年中,共进行了495次地下核试验,其中的“冒顶”和其他泄漏事故,仍然对人类环境造成污染。据统计,美国自1963年8月至1971年6月,共发生17次;苏联自1965年1月至1971年3月,仅大的“冒顶”和泄漏事故曾发生4起,这些事故均影响到邻近各国。如苏联在1965年1月的中亚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的地下核试验“冒顶”,使我国和日本地区都受到放射性污染,在日本的放射性沉降持续达50日之久。

此外,核电站的事故放射性逸出,性质与核试验相近,也会给地面带来散落物,如1979年3月,美国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上的一座核电站发生了迄今最严重的技术事故,所逸出的放射性散落物相当于一次大规模核试验。据纪录离开核电站4公里处的放射性之量超过正常量的15倍。
  本文标题: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ogai/108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ogai/1084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放射性污染与防治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放射性污染与防治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