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节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一、人口分布特点和地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特点。

  首先,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平方公里。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十分之一。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

  其次,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26人/平方公里,下降了一半还多;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0人/平方公里,下降近三分之二;1000公里以外,仅为23.6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十九分之一。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沛,交通和对外联系方便,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聚集确有其有利条件,世界各国大多都是这样。而内地边疆的优势则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善生产布局状况,推动了由沿海向内地边疆的人口再分布,沿海12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2.8%降至1978年的41.0%。此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沿海省区经济飞速发展,尽管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止跌回升势头,1995年已达41.2%,若计入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还要更大。这表明与前一时期相比,中国人口再分布在方向上已发生重大逆转。

  第三,人口主要分布于地形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呈密切的负相关。1995年海拔200米以下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米为17.l%,500~1000米为7.7%,1000~2 000米为8.9%,2 000~3 000米和 3 000米以上分别仅为1.1%和0.3%;200米以下人口密度高达522人/平方公里,3 000米以上仅为1.6人/平方公里,相差320余倍。中国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低高程并不是沿海,而恰恰在地处亚欧大陆核心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其中居住在海平面以下的约有16万人;中国(也是世界)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上限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约有2万人定居在海拔5 000~5 200米之上,而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更达到5 500米。

  1995年中国(含港、澳、台)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29人/平方公里,比世界平均数高2倍,或者说,人均占有的国土陆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数三分之一。在各省、市、区中,大部分人口密度都很高,除直辖市外,江苏省以688人/平方公里居首位,山东、河南为560人/平方公里左右,浙江、安徽也达到420人/平方公里以上,均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这些都说明中国确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是西藏,仅为2人/平方公里,与江苏省相差343倍。见表2.4。

表2.4 1995年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密度

(单位:人/平方公里,由高向低排列)

  

  以上省、市、区人口密度的鲜明对比,综合反映出中国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类型的地区差异,以地形、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在其中显然起了基本的制约作用。对各省、市、区人口密度及与之有联系的多种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这一密度与海拔100米以下占总面积比重的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1,与单位国土面积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8,与垦殖指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4,与海拔500米以上占总面积比重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6。根据在0.05检测水平下,显著相关的临界值为相关系数大于0.355,在0.01水平下,相应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456的标准,上述各因子与人口密度均达到高度相关。事实上,所有这些因子所综合反映的乃是一个地区供养人口的承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承载力。
  本文标题: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7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7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