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 构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3)

构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3)

时间:2010-12-17 13:1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3.2 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双边互动 , 就是以“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为原则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 为了形成教学双边互动机制 ,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3.2.1 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教学目标导向。 正确的教学目标导向 , 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 如树立“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理念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 既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 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导向。 教学过程尽管是教学双边互动的过程 , 但是 , 对教学效益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因此 , 教师备课时 , 要钻研教学大纲 , 明确大纲要求 : 要“吃透”教材 , 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 ; 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 为学生架起从已知走向新知的桥梁。此外 , 还要备好学生 , 备好教学方法 , 备好教学手段 , 备好练习和测评 , 备好课外活动等等。总之 , 教师要备出科学的教学方案 , 才能“导”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艺术导向。 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应该始终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 比如, 如何展示目标 , 创造情境 ,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架设桥梁 ,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如何指导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组织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以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知识的再现, 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改善思维品质 ,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永远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新鲜感 , 让学生不能不学 , 欲罢不能?这些都不得不讲究教学艺术。一个深谙教学艺术的教师 , 将善于艺术地运用语言、姿势、神态、动作等等来感染学生 , 以求教学的高效益。

2.3.2.2 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是认知的主体 , 更是发展成长的主体。因此 , 在教学过程中 , 必须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 ,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讲重点难点 , 讲关键性问题 , 要讲得少而精;问也要有广度、有深度、有价值 , 要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其次 , 要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某项能力与水平 , 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或得到充分的肯定。如果教师不失时机的给予恰当地引导和鼓励 , 就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再次 ,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体会到寻找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乐趣。此外 , 为“主体”充分发挥自主、能动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既“角色易位”。
  目前 ,“ 教学相长”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和积极地接受 ,“ 师道尊严”的面孔少见了 , 教学双边出现了积极的互动 , 学习高效改革的“主人”得到了尊重 ,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2.3.2.3 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

  实际上就是一个由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因素交互制约的过程 , 是教师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教学双边互动、学生个体与群体互动的一个复杂过程。要想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益 , 要做到以下几点 :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 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教学课堂有这样一个气氛 , 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豁达的胸怀、乐观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 在教学艺术上要体现出一种与学生和谐平等的人格关系 , 不要表现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 , 因为 , 教学活动是做学问的活动 , 在做学问的活动中 ,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 让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往、沟通。不要出现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行为 ,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把教学双方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 打破人际间各种微妙的隔阂 ,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 学生才能大胆参与、主动求知、有疑敢质、有问敢提、思维活跃 , 才能把学问做活。

  (2)施行教学民主。 要施行教学民主 , 教师应该首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教师的一切活动 , 都应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 , 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讨知识 , 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以外 , 教师要让学生对有不同见解的问题 , 展开讨论 , 互相质疑、互相辩驳 ,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 只要他言之有理 , 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 以求共同提高 ; 对于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 , 教师可适当给以一些启发、引导。这样做 , 不仅有利于营造教学的民主氛围 ,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 心理学认为 , 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 , 任何认知活动 , 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 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列宁说 :“ 没有人的情感 ,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 , 在教学中 , 教师应该把真爱带进课堂 , 热爱每一个学生 , 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的生动的语言 ,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 使他们在激起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懂得爱的教师 , 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授课中 , 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宽容、接纳、沟通 , 建立起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老师充满信心的神情 , 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 教师脸带微笑的启发 , 就能改变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 教师充分肯定的目光 , 就能使学生鼓起勇气回答问题。总之 , 一个感情丰富的教师 , 他的一言一 语、一顾一盼、举手投足 , 都能使学生深受爱的关怀 , 如沐春风。

2.3.3 学生个体与群体互动
  学生个体与群体互动 , 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合作小组来提高互动的效益。心理学研究表明 ,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 , 都有一种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 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承认 , 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建立学习合作小组 , 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要求。在学习合作小组中 , 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 与人讨论 , 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 , 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 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 改进学习方法 , 这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群体意识 , 增强群体凝聚力 , 最终达到主动发展 , 提高效益的目的。使学生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等方面都获得良性发展。学习合作小组的互动方式主要有 :
  (1)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动 教师可以把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五六个人一组 , 要考虑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爱好、能力等因素的合理搭配。在方式上 , 可以先让学生个人充分自学 , 然后在小组活动上互相交流自学笔记 , 检查作业 , 探讨疑难问题 ; 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 要各抒己见 , 言之有理 , 言之有据 , 使人信服。同时 , 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动态 , 给予宏观调控 , 防止可能出现的放任自流 , 并因势利导 , 相机点拨 , 把小组的讨论、学习引导到教学目标上 , 以期提高教学效益。在平时的学习中 , 同学之间都应该随时随地互相交流 , 互相启发 , 共同探讨 , 共同提高 , 养成一种自觉互动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
  (2)学习合作小组之间互动 组际交流 , 有利于扩大参与面 ,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际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 比如 ,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 看哪个小组发言多、发言的质量高 ; 还可以布置讨论题 , 让各小组充分讨论后 , 派代表发表见解 , 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深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 成绩的评定都要以小组为单位 , 包括平时的检测以及期中、期末成绩的评定 , 这有利于给学习合作小组带来竞争与活力 , 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组际之间的奋力竞争 , 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 , 构建互动机制 , 是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提高师生的总体素质 , 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标题:构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4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4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构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构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