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3)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3)

时间:2010-12-17 13:0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 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
  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 " 研究性学习 " 与历史上的 " 研究性学习 " 区别在哪里?
  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 " 研究性学习 " 或旨在培养 " 理性的人 " ,或旨在培养 " 民主社会的公民 " ,或旨在培养 " 智力的卓越性 " ;而今天倡导 " 研究性学习 " 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 " 完整的人 " ,它把 " 探究性 " 、 " 创造性 " 、 " 发现 " 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 " 研究性学习 " 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 " 研究性学习 " 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 " 发现学习 " 、 " 探究学习 " ,其内容是 " 学科结构 " ,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 " 研究性学习 " 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 " 研究性学习 " 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 " 研究性学习 " 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素,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培养出 " 研究性学习能力 " ;我们今天倡导的 " 研究性学习 " 秉持偶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 learning style )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 研究性学习方式 " ,课程应遵循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我们今天倡导的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充分体现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的时代性,需要摆脱 " 唯科学主义 " 倾向 。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把 " 研究性学习 " 等同于 " 科学研究 " ,把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等同于 " 科技活动 " 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一味地强调 " 科学研究 " 、 " 科技类活动 " ,首先会造成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内容的狭隘性。事实上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 , 应当在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 " 自我 " 领域 -- 比如: " 理想自我 " 、 " 合作与竞争 " 、 " 珍惜生命 " 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不能被尘封或丢弃。再次,把 " 研究性学习 " 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 " 研究性学习 " 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再次 ," 以儿童为起点 " 的课程理想被成人社会 " 想当然的重要性 " 代替,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被架空, " 研究性学习 " 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
  要改变这一现实,充分发挥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的作用,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摆脱 " 唯科学主义 " 的狭隘视阈,抛弃 " 研究性学习 = 科学研究 " 的狭隘模式,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充分体现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的时代性,需要摆脱 " 精英主义 " 倾向。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对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存在种种误解:把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理解为培养 " 小科学家 " 的课程;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是面向少数 " 尖子 " 学生的课程,大多数普通学生只配做 " 观众 " ;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是城市学生的课程,广大农村学生无法实施;等等。这些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 " 精英主义 " 价值观。这种 " 精英主义 " 价值观是阻碍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根源。如前所述, " 研究性学习 " 植根于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少数 " 尖子 " 学生;它必然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标准。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应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点,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 " 地域性 " ,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的开展一定要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尊重每一个学生、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而不把培养科学家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目标。因此,只有当本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的时候, " 研究性学习 " 课程才能有效推广,发挥应有的价值。


  本文标题: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4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4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