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地壳均衡原理(4)

地壳均衡原理(4)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读者至此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到,以上的处理只有建立在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其定量描述的计算才得以完成。下面还将对此作稍加详尽的解析,以供在认识此类问题时的参考。

  “独立变量”水深(WD),在沿着三角洲前进斜坡的等深剖面上,或者在三角洲边锋的等深面上,可以合理地看成是一个点的运动轨迹的描述。此种典型剖面被规定为上凹的剖面,在大陆架的边缘有着更陡的倾斜,而后渐进地达到最大的水深。为了定量地演示出此种剖面,特别规定了一个坐标系,以其垂直轴表示WD(向下为正);以其向海方向的距离x定为水平轴,并且规定由陆向海为正。现按此表达于图6-14上。

  图6-14明白无误地标志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剖面状况。其中三角洲斜坡坡面由函数WD(x,t)表述,t代表时间。时间t是一个独立参数,它控制着在三角洲前进时(坐标)位置的改变并且刻划斜坡的形状。当然为了讨论上的方便,这里还要附加一个重要的假定:WD(x,t)所代表的剖面为一个均衡的等深剖面,这种均衡的等深剖面无论在现代沉积期间,还是在沉降期间抑或密实期间,均都无例外地保持着。

  在最一般的形式中,斜坡曲线的表达函数WD(x,t)应当包括4项内容,它们共同地规定了三角洲斜坡剖面的特征点。向陆的终结点发生于大陆边缘并由坐标系M(t),WDm(t)加以描述。此处的M(t)是大陆架边缘的入海位置,而WDm(t)为此位置处的水深。同样,在三角洲斜坡的向洋终结点,也有类似的坐标表达,即T(t),WDt(t)。其含义可以参考向陆终结点。可以很方便地推想出,M(t)项控制着三角洲前进的速率。而T(t)项却指出了沉积物剖面舌端前进的速率。WDt(t)叙述了由于沉积物深水累积作用所致的数量,而WDm(t)却表示了沉积物在大陆架累积作用的数量。

  对于两种基本的向上弯曲的曲线方程,可以通过指数曲线或者是一个圆的弧线方向加以表达,分别是:

  斜坡剖面

  按指数的表达:

  WD(x,t)=[WDt(t)-WDm(t)]e-k[x-M(t)]-WDt(t)x±M(t)

  (6.41)

  按照圆的弧线表达:

  

  其中:

  

  能够准确地控制曲线形状或曲率的K项,对于一个指数曲线方程而言,多多少少为任意的;而对于一个圆弧曲线而言,它基本上还要取决于其它有关各项。指数曲线在理论上可以扩展到无限大,其极限仅仅逼近于WDt;而圆弧有限地朝着海洋方向的终点。两个方程均在x对于M的相比较条件下才真确,因为不同的均衡剖面对于如图所示的在大陆架上的沉积来说,从第一近似的意义上,它又可以通过角度β的向海坡度线进行描述(见图6-14):

  

  如上式所表示的那样,这是一个大陆架的线性剖面。正是通过x<M(t)、x±M(t)、M(t)≥x≥T(t)这种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处理,才能完整地刻划三角洲前缘线的动态过程,而这个动态过程又毫无疑义地建筑在均衡理论的基础之上。

  这里没有明确加以考虑的是海平面波动的效应。严格地讲,所有的水深WD,应该有一个规定的参考面,这个参考面一般以平均海平面为准,当然也可以选择其它的固定基准。就平均海平面而言,如果它本身发生了波动(无论是周期的,还是随机的),势必影响对于WD的估算,这是在讨论以上结论时必须提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一般的考察中,为了使得结论在更简明和更易理解的水平上获取,关于WD的变化或干扰,并不认为是绝对重要的。
  本文标题:地壳均衡原理(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6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壳均衡原理(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壳均衡原理(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