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教学论 >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

时间:2011-03-19 22:0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

一、地理教学语言运用的要求

(一)地理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包含日常说话的基本语素,但并不等同于普通的“说话”。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平时不很爱说话,说话也不那么精彩,但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有的人平时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显得能说会道,可是一到讲台上却结结巴巴,全无风采。可见,一般概念的“能说”和教学语言还是有差别的。此外,讲课不同于演说,演说的鼓动性极强,更着重于感情色彩的渗透和语句运用的规整;讲课也不同于做科学报告。讲课比起拉家常,它更严肃、严谨、规范;比起演说、报告等更亲切、灵活。它的特点可归纳为:严谨但不刻板,亲切但不随便。

在设计地理教学用的语言时,要注意几个基本要求。

1.准确 先看一实例。有一实习教师在讲解我国的气候时说:“位于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很高、很高。”这样的讲法就是语言运用不准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是5000~7000℃,比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积温是高,但比我国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许多地区的积温要低,只是处于中等水平。用“很高、很高”来形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容易使学生产生这个地区的积温非常高的错觉。

所谓语言准确,是指在讲述、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所用语句特别是形容词、副词要恰如其分,要严谨。讲“气温”不能用“温度”代替;讲“气压高(低)”不能说“气压大(小)”等。地理课上容易出现不准确的地方还有方位词的使用。如指图时说“上面”、“下面”、“左边”、“右边”;讲山的坡向,只说“南边”、“北边”,而不使用规范的“南坡”、“北坡”等。地理教师坚持使用科学语言,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表达习惯。

2.精练 在语言准确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做到语言精练。语言精练就是讲课不多嗦、简洁,很少有口头禅和多余的重复。语言精练对学生抓住讲课重点,保持对地理课的兴趣有直接影响。

3.通俗  语言通俗化是一个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化的过程。学生年龄越小,教师越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但是语言的通俗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语言带进课堂。因为,教学永远有教育性。教师通俗、风趣甚至幽默的语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也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语言环境的熏陶。所以,不健康、不美的语言在课堂上是禁止使用的。

4.趣味性  有时,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中加些“调味品”,使地理课听上去很有趣味。这在初中教学中意义更大。例如,穿插使用诗歌、民谣、故事等,或引用中国古诗是地理教师喜欢使用的方法。如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常用来讲解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常用来形容山的不同坡向的气温差异等。

(二)用语言描述展示地理知识

在地理课堂上展示地理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接触到,如听到、看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学中运用语言描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材料,引起学生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某一地理事物有较为完整的印象,还可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地理教学中运用语言描述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接触大量地理景观等知识;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可以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材料如投影片、幻灯片、录像资料、图片、模型等数量有限,不少地理教师还是习惯用语言进行描述。

地理教学中的描述,主要是指描述地理现象或事物的外部特征,如景观、景色;描述地理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如火山喷发过程产生的现象及天气变化过程的表现。

好的描述使人听起来自然、充实、有趣味。学生听完教师的描述,会对原来不清楚、不熟悉的地理事物有较为完整、清晰的印象。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其一,教师要对所描述的事情有真正的理解,当然有亲身感受最好。

其二,掌握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加强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其三,描述要具体。描述得具体,可以使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印象。例如,描述一个地区风景美,可以用这样的词句:“这里层峦叠翠,群峰竞秀,绝壁千仞,峡谷幽深”。但是在描述我国西南地区崎岖险峻、修路筑桥艰难时,就可以具体一些。比较一下下面两种描述:

第一种描述:“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一向困难。50年代以来,成渝、宝成、黔桂、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陆续建成,这些铁路修筑都很困难,成昆铁路就以工程艰巨著称。”

第二种描述:“由于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所以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成昆线全长 1100千米,桥梁和隧道就占了400多千米。沿线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等被称为天险的河流,穿过了横断山区大大小小几百座山脉。有时候,火车从山洞穿出就直接上桥,过了桥,又钻进隧道。由于河流水流急,落差大,无法架设桥墩,沿线就出现了好几座我国跨度最大的铁路桥,成为筑路史上的奇迹。”

显然,第二种描述容易使学生对西南地区地形是如何艰险,架桥筑路是如何困难有更清楚的印象。

其四,如果有条件,要借助直观手段。

语言描述有时并不只是为了提供给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事实,优美的语言描述还会产生纯知识教学以外的效果,如美育和对大自然热爱的教育。这一点,仅依靠录像片中的解说不易充分实现。例如,有一位实习教师在讲述多瑙河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试着回忆《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同时听教师描述:“我们正漫步在蓝色的多瑙河畔,远处青山如黛,林木苍郁,碧草如茵;几处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掩映在繁花绿叶之中;碧波粼粼的多瑙河上有点点白帆在游弋;耳边不时传来优美的歌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如果我们把欧洲西部比喻为一位窈窕淑女的话,美丽的多瑙河就是缠绕在她腰际的一条绿色锦带。”这样的描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地理课的导入和结束

(一)导入——如何开始一堂课的教学

地理课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学习内容或新的学习过程开始时,以某种适当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引入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导入是教学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环节。具体的导入方法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而异,可以有很多种,应用也很灵活。这里选择了几种导入方法,分别讨论一下它们的特点并举出应用的实例。

1.“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承上启下,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的方法。这是目前地理课中最常用的导入方式。

例如“气旋及其天气现象”一课的复习导入:(使用投影片,复习等压线分布图中五种常见的气压分布形式)在不同的气压系统中,大气的性质和运动状况不同,天气也就不同。其中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运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下面,我们首先学习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现象。

在设计复习导入时,可以是完全由教师叙述式地复习和引入,如上例;也可以在教师简要提及复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出新课;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复习问题,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引出所要讲的内容。

复习导入的特点是在一节课开始时,可以兼顾对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引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准备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2.“活动”导入“活动”导入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活动如读图、观看录像、操作地理学具、讨论等方式开始一堂课的学习的。

例如“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的“活动”导入:教师在投影仪上打出“亚欧大陆两端的洋流图”投影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根据卑尔根、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城市所处的位置,按照前面所学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来推论,这两个城市中哪一个冬季1月气温低一些?

提问学生: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此时,教师打出“卑尔根、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地气候对照图”投影片)再请学生阅读该图并回答:它们的1月气温各为多少度?

进一步问学生:纬度高的卑尔根反而比纬度低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气温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洋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与复习导入相比,“活动”导入的形式更活泼。由于首先给以学生大量感性材料,又让他们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这种导入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对新知识的学习印象也会更深刻。“活动”采取的内容和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可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进来,也达到了联系新旧知识的目的。

3.“生活”导入“生活”导入是指教师使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学生的亲身体验或有教学意义的历史事实、故事等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课的“生活”导入: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山西省陵川县有一个叫西崖沟的小村,四周全是山。住在村里的人和外界基本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山外的人要想和村里联系,只能通过山上山下大声喊话的方式,交通十分不便。村子里的物产很丰富,有多种水果、药材等。水果运不出,也吃不了,每年烂了后只能做肥料。党参没人收购,最后干了当柴烧掉。这里人的生活非常贫困。1962年,村里人开始修公路,不管多么艰难,一直坚持修了29年,到1991年,终于把公路修通了。你们想想,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道路修通?(学生答略)因为道路修通后,村里的物产可以运出去成为商品,这将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由此可见,交通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4.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不作任何铺垫,一上课就把所要讲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例如“大气的组成”一课的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主要讨论地球上大气的组成、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天气和气候现象。我们先来讲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直接导入的方法适合于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内容的开始。从学生年龄上看,对高中学生更合适一些。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分析一下提供的实例,可以看出,大部分导入最终都转入设疑、建立悬念、提出问题,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方式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班级状况等实际情况。导入要达到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和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目的。

第二,导入要自然。自然的导入不会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生硬、牵强。为了做到这一点,备课时要善于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进行导入,就可以有较强的关联性。

第三,导入要有趣味。趣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用故事等趣味材料。只要设计出的导入方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

第四,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从将要学习的知识中获得答案的好机会。在设计导入方式时,尽量使所提的问题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二)地理课的总结

当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头进行总结。对初中学生,可以把黑板上的板书要点擦掉,只留下授课标题,逐条让学生回忆,进行当堂复习。另外一种当堂复习的方法是由教师用题板、投影片等手段,展示一些与授课重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向他们展示正确答案。此外,学生的地理填图作业也可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留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

三、地理课中的问、答与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是在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中,而且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任何一种过程中,问、答都是基本活动。因此,运用好问答技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一)提问

提问是自然融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应用中包括两方面: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方式。

1.问题的设计

好的问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明确。要想使提问运用得成功,最基本的一点是提出的问题要清楚。教师含糊不清的问题是无法得到学生清楚的回答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美国时提问:“底特律以什么最为著名?”这种问题学生或者无法回答,或者回答离题千里(实际上当时就有学生回答“篮球”)。问题不清楚的原因在于设计问题时,没有限定适当的范围。教师应该使学生知道,他们应在什么范围内回答底特律最著名的东西,是工业方面的,还是体育方面的,或是其他方面的。其实,这位教师是想问底特律以什么工业最为著名。

(2)问题要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问题中如果有学生不懂的词句特别是关键词句,就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例如,有位教师问:“(某国)的经济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可以发展航海等。教师不得不解释,这里所说的经济结构是指工农业比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可以直接提问:“这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哪个所占比重大?”

(3)带暗示或答案太简单的问题不宜多用。例如,“(某洲)跨的纬度大不大?”这类问题往往意义不大,且学生随口就答,多不动脑子,所以不宜过多使用,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愿思考的坏习惯。

(4)问题表述要严谨、简洁。问题表述严谨和简洁可以使学生很快抓住问题的要点。例如,“瑞士是个内陆山国,风光优美,旅游业很发达。瑞士的工业发达,著名的工业品是什么?”该问题的前一句话与后面所提问题没有联系,完全可以省略。

2.问题的提出

有了好的问题,还要有好的提问方式。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停顿。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忽视提问后必要的停顿。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停顿几秒钟或十几秒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要提问后,马上指名叫学生回答。

(2)避免先叫了学生后再提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全班学生都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的效果。如果先叫学生,会导致其他学生不再去思考。

(3)一次提的问题不要太多。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最好一次只提一个,使学生集中精力把这个问题回答好。

(4)提问要照顾到全班各种水平的学生。避免在一节课上,反复叫同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宜总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而置其他学生于不顾。

(二)对学生的回答有恰当的反应

当教师设计好了问题,又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了提问,狭义的提问过程就结束了。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只是个单程,问题由教师传到了学生那里。提问的目的是希望从学生那里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学生还要回答问题。教师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应该做些什么呢?

1.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或赞扬。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一般不会置之不理,但对他们的正确回答有时却忽略了作出一定反应。肯定或赞扬学生的正确回答同样是重要的,除了用“回答正确”、“说得对”、“答得很好”加以肯定外,还可以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某些出乎意料的回答,以及班里学习较差的学生或平时胆子很小,从来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回答,教师更应该突出肯定或赞扬的语气,对这些学生给以鼓励。

2.对学生回答中错误的地方要明确指出。学生回答错了,不论是全部答错还是部分答错,教师除了用简单的用语指出外,还应该具体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如果不指明错误所在,容易使学生忽略答错的地方。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情况随时给以引导和提示。特别是如果学生站起来后回答不出,或答错了,或没答到点子上,教师尽量不要只是简单地一挥手让学生坐下,再叫另一名学生,而应给学生一些引导或提示。

4.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积极语言。如使用批评性语言,应以不损伤学生自尊心为要。

5.学生回答时,教师不宜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轻易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

(三)课堂上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对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控制行为。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以保证地理课的顺利进行。

一般地理课上常见的活动是读书、读图。阅读地理课本、地图是地理课上学生的重要活动。学生能否从读书、读图中学到应学的知识,与地理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指导学生读书读图,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读哪一页书、哪一张图,以及读些什么内容。布置这些内容时,教师讲话要放慢速度,或重复一遍。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即给学生翻书、翻图的时间,让他们找到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是否找到这些内容加以确定。第三,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具体指导。例如,要求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可指导学生对照图例,看看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气温段,再进一步看看我国北部气温如何,最低值在什么地方等。


  本文标题: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lun/2584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lun/2584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