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教学论 >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2011-03-19 22:0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已经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设计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和媒体去实现预定目标,这就是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教师要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一、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的第一个内容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抓住主要环节,就可以顺利地安排其他活动。例如,某堂课的主要环节是教师讲授新课或是学生读图回答问题为主,或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主。设计的第二个方面是辅助环节。主要环节确定后,要设计好其他活动以配合主要环节。例如,以教师讲述为主时,应考虑是否要使用直观教学法配合,是否要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等;以学生活动为主时,应考虑教师的短时间的集中讲解如何安排等等。设计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辅助材料。在这堂课上,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材料除了课本和必备图册外,还包括各种挂图、图片、图表、实物标本、音像资料等。设计的第四个方面是时间的分配。每个教学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应该事先设计好,做到胸中有数。设计的第五个方面是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步特别需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考虑。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成功的教学往往有这样几个因素:主导方法安排恰当,各个环节衔接得好,没有漏洞;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可以接受;过程紧凑但不死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导致成功的课堂教学,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反馈的信息可作为对下一个过程进行调整的依据。有的年轻教师或实习教师上完课后反映,有时备课备得挺好,可一到课堂上根本不能按照想好的去做。实际上完全不能按照设计好的过程去做的现象很少出现,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当堂进行适当调整是正常现象。如果不能实现的地方很多,就要考虑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教学过程设计不那么符合课堂教学规律,所以许多设计好的内容难以实施;二是教学过程设计确实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教师没能使自己的教学按照预定进程发展,这说明教师导学的能力还不强。

二、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划分的设计模式

由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注意系统地、全面地考虑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活动,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设计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多种模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这里只介绍几种基本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模式设计。教师教学时,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一)教师主讲式

教师主讲式是指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导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下面的教学实例是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的概括。

课题:“侵蚀作用”片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讲到,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五种表现形式。也知道风化作用通过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对岩石进行破坏,但不能把碎屑搬走。然而,风化作用拉开了外力作用的序幕,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板书] 二、侵蚀作用

[提问] 什么是侵蚀作用?它有哪几种类型?它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放录像] 侵蚀作用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看录像,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分四种类型)

[板书] 1.风力侵蚀

   2.流水侵蚀

   3.冰川侵蚀

   4.海浪侵蚀

[展示投影片]风蚀蘑菇

[讲解] 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进行冲击和摩擦,使岩石遭受破坏。突出地表的石柱因下部近地面气流挟沙粒较多,磨蚀厉害,而上部磨蚀较少,使其变成蘑菇状。在沙漠地区还可见到风蚀洼地、风蚀柱等。

流水的作用更是强大和普遍,是自然界主要的侵蚀力。

[展示投影片] 黄土高原沟壑

[讲解]黄土高原土层松厚,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展示投影片]河床的加宽加深

[讲解] 河川里的水能够卷起卵石、砂子、淤泥,甚至更重的砾石、岩石等,像磨料一样,不断刮坏河床,使河床加深加宽。

流水除了对地表进行机械冲刷外,对岩石还有化学溶蚀作用,即对岩石、矿物的溶解而产生破坏。喀斯特地貌就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冲刷、沉淀而形成的。

[展示投影片]岩溶地貌

高寒地区的冰川,可刨蚀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地貌。

[展示投影片] 冰蚀地貌

海浪打击岩石,可产生38吨/平方米的压力,使海岸崩塌,形成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展示投影片] 海蚀地貌

[总结]通过录像、投影片的展示,我们了解了四种类型的侵蚀作用,看到了它们塑造出的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提问] 风化、侵蚀都对地表有破坏作用,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讲解] 风化:破坏但不搬走碎屑。

侵蚀:破坏并把碎屑搬走。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是教师的讲授,辅助环节则有板书、提问、展示投影片和标本及播放录像。这些辅助环节的作用很明显,都是紧紧围绕教师的讲授安排的。穿插在讲授中的投影片、标本和录像片的使用,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讲解做铺垫。具体实施步骤是先让学生观看这些实物标本和投影片,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所选教学片断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讲解前的提问→观看录像→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录像材料中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至于比较复杂的“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问题,则由教师在后面一步步讲解清楚。最后的提问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自问自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授占了相当的比例,但教学过程的设计仍然考虑到了学生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习的结合,考虑到了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的配合,也考虑到了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察能力培养的结合。

主讲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原理的过程,它是当前我国地理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过程。原因是除了它具有知识传播容量大,传递速度较快,对解决难度较大的地理理性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作用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等特点外,还因为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过程对外界环境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范围广泛。

要设计好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语言设计。既然是以地理教师的讲授为主,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就尤其重要。除了对教学语言一般语素的要求外,特别要注意锤炼讲解和描述的方法,即如何把问题讲清楚,做到突出重点、富于启发性和深入浅出等。

2.较长时间的讲授,需要教师很好地组织讲授内容,使讲课逻辑性强,脉络、层次清楚。即首先要安排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内容的组织是否符合地理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其次是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要自然,要习惯使用必要的指示词,如“下面”“刚才”“现在”等。

3.实例、比喻和趣味材料的恰当运用。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减少较长时间讲解容易出现的枯燥感觉。新教师或师范院校的实习生在讲课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中的某个内容就写了一两句话,非常简单,怎么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举些实际例子,把问题展开。下面就以直布罗陀海峡的讲授为例。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关于直布罗陀海峡并没有直接描述,只是在讲到地中海时写到:“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在世界交通中占重要地位。”但在本节开始的读图中要求学生找出直布罗陀海峡,看看它的位置有什么重要性。教师处理这个问题时,对它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讲:“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讲埃及苏伊士运河时,有这么一段话,说苏伊士运河的建成使地中海和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的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这段航程行驶的路线就是由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地中海,再经苏伊士运河到红海和印度洋。可见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现在,直布罗陀海峡是海上贸易往来的要道,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船只往来于此。直布罗陀海峡还是欧洲到达北非的最近通道。由此可见它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4.围绕主讲内容,合理安排多种教学活动。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一般为20~30分钟,其他时间应安排学生活动,如回答问题、读图、填图、使用学具、观看教学录像等。这些活动的安排要起到配合讲授内容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应根据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展示标本、投影、录像等。

(二)问题引导式

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最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不同,教师不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述,而是以“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小结给出正确答案”的线索指导一节课的进行。以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等为主导方法的教学过程,都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过程。下面举出的就是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的实例。

课题: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轮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读课本前面插页上的彩图21、22、23。提问:彩图上的景观位于哪一个大洲?(学生回答略)

[板书] 第十四章  欧洲西部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范围、位置、轮廓

[讲解] 教师利用“欧洲西部”挂图,指图说明本区的范围。

[学生活动] 读“东、西半球图”(投影片),思考并回答:

本区位于__半球的__(部位)。

[教师归纳]本区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

[学生活动] 读地图册第4~5页图思考:

  (1)本区位于欧洲的什么部位?

  (2)本区主要处在哪两条纬线之间?

  (3)本区北、南、西各濒临什么海洋?

[教师归纳]

  (1)本区位于欧洲西部。

  (2)本区主要处在40°N~66.5°N之间。

  (3)本区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

[学生活动] 读地图册第4~5页图,思考并回答:

本区与非洲相比,大陆轮廓特征有什么不同?

[ 教师归纳]海岸线十分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海峡、内海、边缘海。

[学生活动] 读课本上的“欧洲西部地形图”,思考并回答:

  (1)本区北部和南部各有哪几个半岛?

  (2)本区有哪些主要的内海和边缘海?

  (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湾和海峡?

[教师归纳] 在挂图上明确位置。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上述内容填在空白填充图上。

[学生活动] 读“直布罗陀海峡示意图”(投影片),思考并回答:

  (1)此海峡沟通哪两个海洋?

  (2)此海峡有什么重要性?

[教师归纳] (使用投影片)

  (1)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

  (2)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到大西洋的最近的海上通道,也是欧洲到北非的最近通道。

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直接从教师的语言讲述或描述中获得地理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如读图(投影片、幻灯片)、看录像等方式,找到教师要求其掌握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是用相对很少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指导。因此,同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相比,如果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组织良好,学生在一种较为活泼的气氛下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较大的改善,并对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增强有较大帮助。此外,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学习的余地和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

分析上述实例可以看出,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明显交替构成的。两者所占的比例,从活动时间看,学生活动更多一些。在设计这种教学过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好学生活动要考虑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做哪些工作,回答哪些问题,每个活动大致需要多少时间,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什么材料等。在设计学生活动时,特别应该考虑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困难的问题不仅会使教学过程出现障碍,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学习步子的大小,即每一步学习的问题数量和深度,注意循序渐进。小步子学习是这种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

2.设计好教师的活动由于教师讲授的时间短了,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何从对学生回答的归纳中,自然引出正确的结论。在时间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如果学生很快完成了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感到很困难,使用的时间超出了预定的时间,教师应该做怎样的调整。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准备不充分,出现意外情况时会措手不及。此外,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是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在上述实例中,教师是以讲解的方法介绍欧洲西部的范围的,因为仅靠学生自己读图,无法得出这个知识。

3.把握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一是抓住贯穿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线索。由于教学内容被教师和学生的交错活动分割,容易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方面出现问题,使学生感到自己学得的知识似乎是支离破碎的。抓住知识内容的线索,就是始终把握好所教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中心内容进行引导和归纳。二是明确贯穿教学过程的技能培养线索。抓住这条线索,就是让学生的每一步活动都构成对他们进行地理技能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注意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三是抓住渗透思想教育的线索。思想教育内容是蕴涵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如果一堂课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如“通过学习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能够阐明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教学设计时也应考虑怎样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此项目标。

(三)探究式和游戏式教学过程

教师主讲式和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是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探究式和游戏式教学过程因主客观条件所限则,现在尚不普遍。

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资料和理论依据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过程。主导教学方法为范例法、发现法、讨论法等的教学过程都属探究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范例法、发现法的实验即使在它们的发源地德国和美国也没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但其中认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教学思想是很值得借鉴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与前面所讲的问题引导式不同。问题引导式的根本在于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教学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步骤都在这些问题的控制之下,是一种严格有序的小步子学习。而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只在大的方面给予指导,如提出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提供选择用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等,具体如何去思考、去研究,则由学生独立完成,甚至最终的结论都不是教师事先规定好的。例如,在学习某地方的乡土地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关于本市解放以来交通发展的报告,并提出现在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应事先指导学生做过类似的学习任务,同时根据学校或学生家庭的情况,告诉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其余的工作则由学生自己去做。任务完成后,教师指导大家进行讨论。

游戏式教学过程,指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定学习目的。这里的游戏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游戏,它不同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地理课的游戏主要是模拟游戏,而且以人文地理内容居多。地理游戏教学的实质是在地理课堂上以模仿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中的地理场景和社会组织,由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以地理知识指导行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或在竞赛中获胜。我国成熟的地理教学游戏还极少,但已经有地理教师在这个领域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用游戏的方法讲授或复习我国的铁路知识。

在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游戏时要注意这样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过程,在形式上可以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而遵循某种游戏的特殊形式。

2.安排内容和活动时真实感要强,如有适当的背景布置,注意营造一定的气氛,游戏反映的时间、场景要和实际生活接近。

3.要让学生扮演角色,或是农场场长,或是铁路修建者,或是旅游团的导游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角色,投入到游戏中去,避免把游戏教学变成另外一种讲课形式。

4.要有规则。凡是游戏,都有规则,地理游戏的规则是所要教学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体现。因此,在组织地理游戏时,要有意识地把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贯穿始终。

5.要有竞争性。一般游戏都有胜负之分,地理教学游戏也要体现游戏的这一特点,以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出胜负标准和评判方法,并及时将结果告诉学生。

三、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划分的地理课类型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中心任务,还可以把地理教学过程作另一种划分,这就是地理课的类型。

1.绪论课绪论课是指专门向学生介绍地理课的体系、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课,一般放在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的第一堂地理课上进行。绪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地理课有基本的了解,对地理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2.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堂课上,教师既有讲授新知识的任务,又有复习旧知识和进行练习的任务。中学的地理课以综合课的类型为主,而且综合课的任务又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在这样的课上,教学环节比较明显,一般有复习、讲授新课、当堂复习巩固等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不要把教学环节机械化。

3.观察、实验课观察、实验课是指以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地理观察或实验为主的地理课。从地理教学内容的地学部分看,地理课应该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课一样,开设固定的观察、实验课。但目前我国中学有地学实验室的极少,所以很少有真正的地理观察、实验课。如果有条件,地理教师还应该适当安排一两次观察、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练习(复习)课练习课是指以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为主的课。练习课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应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以免学生对已见过面或已熟悉的知识产生厌倦情绪。

5.考核课考核课是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为主的课,一般放在期末进行。


  本文标题: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lun/258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lun/25847.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