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 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

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

时间:2010-05-13 07:15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

“义务大纲”明确规定:“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学好地理课,可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反映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使所学知识尽可能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地理教材力图体现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实用性,改变了以往教学内容过多、过深和表述呆板的教材模式,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在知识内容中蕴含了大量的智能因素和德育因素。内容及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例如,初中地理教材减少了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层次,中国地理区划由八个区改为四个区,减少了必讲知识点的数目,同时更新了教学内容,大大加强了人文地理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课文、阅读地图及各种图表的要求和“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栏目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教材还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在地理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

“义务大纲”明确规定了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初中地理课的基础性、全面性、实用性能够帮助我们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不在于要求学生死记多少地理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基本知识。掌握这些地理基本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

对于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阅读常见地图和图表,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运用所学知识和地图、图表分析、判断一些具体问题,如天气闷热时知道此时空气湿度较大,可能要下雨;在地形图上和实地判断地形类型等。还要通过地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德育的要求,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方法,如讲到我国自然资源,应对我国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国情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讲到世界的人口,在了解世界人口现状的同时知道如何看待和解决人口问题。

(二)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面对浩如烟海的地理科学知识,初中地理教材选择教学材料时所遵循的原则是: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为了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及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如现行教材中选择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力求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大到宇宙、地球、国家,小到本乡本土)有个初步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能够理解和解释简单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以适应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环境的改变,又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因此,中学地理教学通过人地关系这一线索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反映在教材中,先以总论的形式,讲述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人文环境的状况及主要问题,并体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城市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等等。然后,在世界区域地理中,围绕人类的活动展开知识内容,用大量的事实体现和印证人地关系,说明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包括中国)的环境、资源状况及人们是如何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提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指出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如日本资源缺乏、地狭人稠,但是他们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以及岛国多港湾的特点,依靠海运,大力发展了出口加工业,使本国经济高速发展。又如,新加坡这个领土面积很小的城市岛国是如何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吸引外资,发展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同时又是如何利用本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旅游业的。再如,讲到中国的长江,改变了传统教材以河流本身为线索,从源头上、中、下游讲到入海口的知识体系,紧扣河流与人地关系的主线,抓住长江的水利和水患两方面的特征,找出治理与综合开发的办法,既将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融于其中,使学生获得有关长江的知识,同时又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人与河流的关系,人类应如何利用长江、改造长江。

按照人地关系的内容进行选材,使学生理解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使学生了解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问题,知道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总结人类社会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过深,图像要简明扼要,文字要生动有趣,并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目前,已出版的各版本义务教材都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使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适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选材上尽量与学生的生活贴近,通过学生读图、思考等活动,使学生动手、动脑,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是否适当,还表现在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再组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

4.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寓德育内容于知识教学内容中 教材要将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的知识中去,知识内容要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各章节中都有“读图”、“想一想”、“做一做”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动手练、动脑想,使学生提高了地理技能和能力,同时又能用所掌握的地理技能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教材中的许多感性材料,如图表所显示的信息、课文中的地理事实、“读一读”的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如从东亚地区众多的地理特征中,选择东亚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条件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差异这一地理事实,让学生从中认识到人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讲到中国的人口,不是孤立地看中国人口的总数,而是通过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总数及几个主要国家人口数量的对比的数据,以及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以及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的事实材料,达到“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的教育目标。教材中有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去挖掘,并用正确的观点去指导学生。

5.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安排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形势、学生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与地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可以安排一些地理实践方面的内容,如天象观测、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环境监测等。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水陆受热不同时,联系夏天的中午和晚上对水温和沙石温度的不同感觉;讲矿产资源时,让学生说一下常见物品那些是由矿物加工制成的;另一方面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为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如讲地形时,联系当地的地形状况,进行野外测绘;讲气温时,联系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展开的讨论,进行气温观测等等。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cai/1321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cai/1321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初中地理教材的教育目标和选材原则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