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概论 > 地球自转的证据

地球自转的证据

时间:2014-08-18 09:5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地球自转的证据

  地球自转的速度虽然有各种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都非常微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地球自转近似于匀速运动。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在这个基本上为匀速自转的运动系统内,很难直接感觉到地球的自转运动。

  对地球自转运动的认识,是通过天象观测研究和地表一些自然现象的观测实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大量的科学研究中,找到了许多可以有力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事实和现象。而这些有关地球自转的证据,其实也是地球自转造成的结果。

  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夜空的繁星也是东升西落。在地球上看来,这些天体似乎都在自东向西运行,不断地绕着地球移动。实际上,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天体自东向西移动,正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天体好像每日绕地球一周,则表明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转了一周。

  宇宙间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一切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但是,远离地球的天体,尤其是非常遥远的恒星,短时期内它们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可以把这些恒星看成是镶嵌在天球的一定位置上的。地球位于天球的球心。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这个自转运动系统内的人,觉察不出地球的转动,却感觉到整个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固定在天球上的各个恒星,也就好像在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以通过南、北极点的直线为轴线,所以,天球的旋转也就以地轴的延长线天轴为轴线。这样,我们看到只有位于天轴和天球交点(天极)的恒星位置固定不变,而天球上的其它天体好像都在以天北极和天南极为圆心,进行着视周日运动,其运动轨迹叫做周日圈。周日视运动着的所有天体,都有一定的周日圈。天球上距天极越近的天体,其周日圈就越小。到了天极,周日圈缩小为固定不变的点。故只有位于天极的天体才没有周日运动现象。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证明地球在自转;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自东向西,证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南、北天极不作周日运动,位置固定不变,证明通过天北极天南极的直线是地球自转所围绕的轴线;在一个恒星日内,恒星的视角距发生360°变化,即完成了一周的视运动,证明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周(360°)的运动周期。

  太阳和月球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日视运动,因而也是地球自转的证据。不过,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比遥远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在天球上,太阳、月球同其它天体的相对位置移动是比较明显的。随着天球作周日视运动的同时,它们还在天球上不断地自西向东移动。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东移,表现为它们自西向东在恒星之间的穿行。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东移的原因是不同的。太阳的东移,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所致;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移动,则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所造成的。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移动的速度不同,后者比前者大得多。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东移,尽管原因有别,速度不同,然而毕竟都比恒星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移明显得多。所以,太阳和月球的周日视运动周期,就不单纯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只能说是基本上反映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在各种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中,最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地球自转情况的,是遥远恒星的周日视运动。

  在地球上看到的天球自东向西旋转的视运动,是通过天体的东升西落表现出来的。而天体的东升西落,又都是相对于各地的地平面来说的。所以,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状况,具体表现在它与地平圈的相对关系上。

  地球上任何地点,都只能看到地平圈以上的天体。随着天球的周日视运动,原来在地平圈以下的天体,一个接一个地从东方升起。原来在地平圈以上的天体,又一个接一个的在西方没入地平圈以下。地平圈因地而异,因此,在纬度不同的各地,天体周日视运动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下面以赤道、中纬度和极地为例,分别说明不同纬度的天体周日视运动情况。

  在赤道上,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垂直相交,并被地平圈所平分。所有的天体都是从东方垂直升起,又从西方垂直落下。在那里,随着天球的旋转视运动,人们可以看到全天球的可见天体(图3-6)。

 

 

  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平行于地平圈。在那里,地平圈以上的恒星(太阳除外),总是位于地平面以上,它们是永远不落的恒显星。这些恒显星,以天顶为中心,自西向东作平行于地平圈的圆周运动。而那些在地平圈以下的恒星(太阳除外),总是位于地平面以下,是永远也升不上来的恒隐星(图3-7)。

  在中纬度地区,天轴与地平圈相斜交,其交角等于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天体的周日圈也与地平圈相斜交,其交角与观测地点地理纬度的余角相等。在那里,随着天球的周日视运动,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倾斜着从东方升起,然后又倾斜于地平圈在偏西方落下。在两上天极附近的天区,则分别有一些恒显星和恒隐星。纬度越高,天顶越靠近天极,周日圈与地平圈交角越小,随着天球旋转视运动所能看到的天体也越少,但恒显星和恒隐星都有所增多。以北纬50°为例,天顶位于天赤道以北,天轴与地平圈成50°交角,天北极的高度为50°。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成40°交角。随着天球的周日视运动,天体从偏东方向倾斜升起,通过南方天空,又渐渐在偏西方向倾斜着没入地平以下,以天北极为中心,50°为半径的圆形天区内的恒星,都是以天北极为中心作圆周运动的恒显星。而以南天极为中心,50°为半径的圆形天区内的恒星,则永远位于地平圈以下,是恒隐星(图3-8)。

  从以上三种纬度所看到的天体周日视运动情况可知,在地球上观察天球,可看到的天体多少,以及可见天体的周日运动状况,是与观察地点的地理纬度密切相关的。在赤道可见到天球上的所有天体,但无恒显星,也无恒隐星;从赤道向两极,随着纬度的增高,全天球上的天体可被看到的越来越少,但恒显星和恒隐星则越来越多;在极地,可见到的天体最少,但恒星和恒隐星则最多。

  2.落体偏东

  在地球上,朝着地心的方向为下,反之为上。受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从高处向下落,若没有别有因素影响,它应该一直朝向地心下落。大量的实验证明,物体下落过程中并不是直向地心,而是略向东偏。落体东偏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自转有关,因而可以用它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在地球上,下落物体向东偏离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可用与地心距离不同处自转线速度不同来解释。如图3-9所示,O为地心,若地球不自转,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从高处A下落的物体,应该落到A、O连线与地面的交点B处。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A、B也随同地球自转绕地心旋转。A的旋转半径(AO)大于B的旋转半径(BO),因而A比B的旋转线速度大。若物体从A下落到地面过程中,A旋转到了A′,B则旋转到了B′。物体下落之前处在A的位置,具有A处的旋转线速度。而且,由于惯性作用,它在下落过程中将力图保持其原有的向东运动的旋转线速度。这样,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同时还向东旋转,旋转的距离大于B。因此,当地球自转一段距离,物体下落到地面时,不是落到B′处,而是落到比B′稍偏东的C点。在英国曾经有人用很深的矿井,作这种下落物体向东偏离的试验,当物体下落5 000英尺到达井底时,向东偏离了3英寸。

  物体下落向东偏离的幅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在赤道上,物体下落向东偏离的幅度最大,物体从35米高的地方下落到地面,向东偏离11.5毫米。随着纬度的增高,落体偏东的幅度越来越小。例如,在纬度40°的地方,物体从200米高的地方下落到地面时,约向东偏离47.5毫米。到了极地,落体偏东的数值减小为0。

  落体偏东的幅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的原因,在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的。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物体下落向东偏离得也最多;极点是静止的,既然无自转,因而也没有自转线速度。所以,在极地,下落物体也就不会有向东偏离的现象。

  落体偏东,其真正的偏离方向并不是正东。只有在赤道上,物体下落才是向正东偏离。在赤道以北,下落物体在向东偏离的同时,还略向南偏;在赤道以南,下落物体在向东偏离的同时,还略向北偏。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南、北方向上的微小偏离,是由于落体受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之水平分力作用而造成的。

  落体偏东,以及落体偏东幅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事实,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的有力证据。依此原理,将物体向上抛射,物体将会发生向西偏离的现象。实际上,下落物体偏东和上抛物体偏西,其偏离的数值都很小,如果再有其它因素干扰,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3.佛科摆的偏转

  佛科摆是用来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一种巨大的摆。法国物理学家佛科最早设计了这种摆,并用它下证明地球的自转。所以,人们就把这类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称为佛科摆。

  佛科摆的摆绳很长,摆锤很重,顶端的悬点是一个特殊装置, 接触点的摩擦力是极小的。这样,佛科摆在摆动时,就具有惯性大、摆动慢、受空气阻力和接触摩擦力小的特点。当佛科摆得到一个推动力后,它便开始摆动,而且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在摆的下方,有一个固定在地面的刻度盘。

  佛科摆在摆动的时候,作为一种运动状态的摆动以及摆动平面,是超然于地球自转运动的。也就是说,它将一直保持其原来的摆动方向,而不因地球自转发生改变。固定在地面的刻度盘在地球自转运动系统之内,它的状态将随着地球自转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观察佛科摆的摆动平面在摆动过程中相对于地面刻度盘的位置变化,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1851年,佛科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当时他使用的摆绳长是67米,摆锤重量为27千克。摆动开始后,人们看到摆动平面相对于其下方的刻度盘,沿顺时针方向渐渐偏转。既然摆动平面不因地球自转而改变,那么,摆动平面相对于刻度盘的方向改变,实际上就是刻度盘的方向在改变了。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实际上是刻度盘沿逆时针方向偏转的结果。

  摆的运动状态改变,是一种相对视运动,是人们对运动系统以外物体状态的一种错觉。这同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天体不断作周日运动,而觉察不到地球自转是一样的道理。

  地球上的方向是根据经线和纬线确定的。在地球自转运动系统内看来,经线和纬线的方向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在地球自转运动系统以外来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随着地球的自转,经线和纬线都在不断地改变方向,即也像佛科摆的刻度盘那样,按逆时针方向(在北半球)进行旋转。

  佛科摆的偏转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生动有力的证据。为了更便于理解用佛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原理,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佛科摆实验:

  在北极设一个跨越极点的摆架,按照佛科摆的结构要求,正对极点在摆架上悬挂一个摆。摆架是固定于地表的,属于地球自转运动系统。悬挂在摆架上的摆,虽然也是地球上的一个物体,但是,由于悬挂接触点的高度灵敏性和摆运动的惯性,作为一种运动状态的摆动平面,是不受地球自转运动影响的,它可以超然于地球的自转运动。这样,摆就能始终保持其开始摆动时的方向自由摆动(图3-10)。

  在摆动开始的时候,让摆动平面通过遥远的恒星P,即使摆朝着P的方向开始摆动。我们将能看到,摆动平面会始终保持在开始时与恒星P的位置关系,摆总是在朝向恒星P的方向上摆动。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表明摆平面的方向也没有改变。可是,我们会看到,摆动平面与地面上的各种地物(包括摆架)的相对位置关系都在不断改变。假如在开始摆动时,摆动平面也正好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经周重迭。即摆是沿着0°经线和180°经线的方向开始摆动的。那么,摆动方向将会渐渐向西偏离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随着时间推移,偏离的角度越来越大,3小时后,摆已经是沿着西经45°和东经135°经线方向摆动了。再过3个小时,摆将偏离到沿西经90°和东经90°经线摆动。如此继续下去,每经过24小时,摆动方向相对于经线向西偏转一周,而摆动平面与恒星P却始终保持着它们原来的相对位置关系。

  不同纬度的地点,经线和纬线的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佛科摆与经纬线之间的相对偏转情况,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北极区,经线均呈以极点为中心的放射直线,纬线都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圆。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有经线都按逆时针方向绕极点旋转。佛科摆的摆动平面按照顺时针方向偏转,其速度每小时15°,24小时偏转360°。这表明地球绕着通过极点的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其速度为每小时15°,周期是24小时。

  在南极,佛科摆的偏转方向也是自东向西,但在那里看却是

  逆时针的。其它情况则与北极相同(图3-11)。

  在赤道,所有的经线表现为互相平行,赤道这条纬线与经线垂直相交。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有的经线都随之从西向东作平行移动。在那里,看不到佛科摆摆动方向的偏转,摆动平面与经线、赤道始终保持着不变的相对位置关系(图3-12)。

  中纬度地区与上述两种情况又都不相同。下面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来说明佛科摆的摆动平面偏转情况。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情况相似,所不同的只是用钟表指针走向来衡量,二者的摆面偏转方向正好相反: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

  图3-13所表示的即为北半球的情况。在那里所有的纬线都呈向北弯曲的弧线,经线则呈现为向南张开的直线,纬线与经线垂直相交成弧状梯形。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每一条经线的各个部分,都以不等的线速度自西向东偏转移动。在那里,佛科摆的摆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不断地偏离其原来的方向,摆动平面与经线间的夹角朝着顺时针方向不断增大。摆平面在单位时间内相对于经线的偏转角度,介于极地和赤道之间。

  那么,从赤道到极地,佛科摆摆动平面在不同地点的偏转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呢?它与纬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实验证明,佛科摆摆动平面的偏转速度,是随着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赤道的偏转速度为零(即不偏转);随着纬度的增高,偏转的速度越来越大;到了地球的两极,佛科摆的偏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小时为15°。

  若用θ表示佛科摆摆平面的偏转速度,那么,它与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即

  θ=t°sin

  式中的t°是个常数,等于地球每小时自转的角度(即t=15°)。

  佛科摆每小时偏转的角度,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0°和90°的

 

 

  正弦值分别为0和1,所以,佛科摆在极地和赤道的偏转情况,只是两个特例。这样,只要知道某地的地理纬度,就可以用公式计算求得佛科摆在该地摆动方向每小时的偏转角度。例如,哈尔滨的地理纬度为N45°45′,佛科摆在那里的摆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偏转,每小时的偏转角度为:

  θ=15°sin45°45′=10°48′

  同样,佛科摆摆动方向每小时的偏转角度,在北京(N39°57′)约为9°38′;在广州(N23°)约为6°。

  纬度越高,佛科摆的摆动偏转速度越大。在高纬度地区,很短时间内就能明显看出摆动平面的偏转现象。因此,在高纬度地区进行佛科摆实验,是比较理想的。

  4.水平运动的偏向

  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一切物质,都会发生偏向。具体来讲,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质,将会离开其原来的方向而逐渐向右偏转;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着的物质,则会逐渐向左偏转。假设从北极向位于赤道上的A地发射一枚火箭,当火箭到达赤道时,不是落在A处,而是落到了A以西的B地。如果火箭在途中飞行了一小时,那么, A、 B二地的距离将会达1600多千米。也就是说,火箭在从北极飞向赤道的过程中,向西(或向右)偏离了1600多千米。

  物体改变其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定有某种力作用于它。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由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进行研究的这种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

  科里奥利力作用于地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它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只有当物体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轴时,科氏力才等于0。

  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改变方向,也是由于这种惯性力作用的结果。这种使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改变方向的力,叫做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转偏向力,有时也称它为科氏力。实际上,地球自转偏向力只是科里奥利力的水平分力。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而造成的水平运动方向偏转,也只是科里奥利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地球自转偏向力(F)与运动物体的质量(m)、运动速度(r)、所在地理纬度()及地球自转角速度(ω)相关,其数值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

  F=2mrωsin

  ω是已知的。对于以一定速度作水平运动的具体物体,r和m也已知。因而F取决于该水平运动物体所在的地理纬度。在赤道,地理纬度的正弦值等于0,即科氏力在赤道的水平分力为0。故物体沿赤道作水平运动时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不发生偏向。物体一旦离开赤道作水平运动,便有地转偏向力作用于它。而且,随着纬度增高,地转偏向力越来越大。到了极地,地转偏向力达到最大值。可见,对于具有一定速度的某一运动物体来说,在高纬度地区的偏向现象,比在低纬度地区更加明显。

  对于同一个地点来说, 是固定值,某个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地转偏向力之大小,取决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运动速度越大,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也越大。当物体停止运动时,作用于它的地转偏向力也同时消失。

  上述水平运动的偏向,是站在地球运动系统内看到的情况。所谓方向,也都是地球运动系统内的方向,即以经线和纬线所表示的方向。若在地球运动系统外看,情况就不同了。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应该说都属于地球的组成部分,都属于地球运动系统。然而,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在地球上发生运动时,这种运动则是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即相对于固定在地面的各种物体而发生的方向和位置变化。按照惯性原理,运动物体将力图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因地球自转而改变其运动方向。就是说,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是超然于地球运动系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所发生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于经、纬线之间的方向、位置改变,则是由于经、纬线的变化所致。

  这是因为,在地球运动系外看来,经、纬线都在随地球自转而不断改变其原来方向(偏转移动),改变它们与水平运动状态间的关系,即不断偏离水平运动的方向。这在地球运动系统内看,则是觉察不出来的。所以,在地球上所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是一种相对的视偏转运动。或者说,它是因物体同时参与相对地球作水平运动和随地球转动这两种运动的合成。从这样的角度看,所谓作用于水平运动物体的惯性力地球自转偏向力,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上,地球自转偏向力是人们站在地球运动系统之内观察问题的前提下,用力学原理解释水平运动偏向时而虚构的一种力。

  水平运动方向相对于地球运动系统内方向的偏离情况如图

 

  3-14所示。图的上半部为北半球情况,下半部为南半球情况。物体从O点开始朝任何方向作水平运动,都将发生偏向。

  例如,当物体沿经线朝着A的方向运动时,地球也在自西向东自转。经过一段时间,地球从〈a〉自转到了〈b〉。在这一过程中,物体运动逐渐偏离经线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结果,该物体实际到达的是A′,而不是A的位置。除了沿赤道运动以外,在地球上朝任何方向作水平运动,都会按照上述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发生运动方向的偏转。

  在地球上,有关水平运动偏向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实例。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都可以站在地球自转运动系统内,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来解释。

  例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之间,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常有大规模的气体交换。当大气在水平方向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向。

  在世界大洋中,主要因定向风作用而导致的大规模海水流动,在地球自转偏向力及其它因素作用下,不断发生偏向,形成了各大洋中巨大的环流系统。

  一般来说,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比较严重,河岸较陡;在南半球,情况则与北半球相反。河流左、右两岸的不对称现象,也是在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下,流水加重对右岸(在北半球)或左岸(在南半球)侵蚀所造成的结果。

  可见,地球自转偏向力对于作水平运动的各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都会发生作用而使之改变方向。所以,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本文标题:地球自转的证据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ai/553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ai/55378.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地球自转的证据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据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