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3)

《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3)

时间:2010-01-29 00:4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的第一册,是全套教科书的基础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拔高。例如,因为课时有限(大约有32个学时),教科书紧紧围绕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主题,对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作了认真细致的筛选,力求达到使未来公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的自然地理要素不求全,如生物、土壤等要素均没有介绍;二是要素的内容组织不求系统,如讲岩石时仅仅突出地壳物质循环,无关的内容无一涉及,讲地貌时紧扣地表形态的变化;三是教学要求简单明确,如讲洋流时着重介绍全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效应,有关洋流的成因和类型不再介绍。

当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最低要求,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学校课程资源丰富,我们建议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教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能力和兴趣、学校资源情况等,适当的做些拓展,例如增加预备知识的说明和背景材料介绍、深化某些主题的教学要求等。

2.适当加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自然地理的知识内容系统性、实践性较强,例如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地表形态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分异等,都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拓展性。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强读图训练和实地观察、演示实验或模拟等,以加深学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3.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地理课程、地理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某些知识重点和难点如地球运动的特征和地理意义、科里奥利力、大气运动等,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如三维动画模拟直观地予以展现。互联网素材的广泛性则可以为学生讨论地理问题提供课程资源的支撑。

4.加强科学史教育,培养反思意识

地理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它的发展也得益于其他科学的成果。例如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需要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而地理科学则为认识复杂的地球系统提供了综合集成的观点(如综合性的观点、区域性的观点)和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自然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往往来自于相邻学科科学家的贡献,例如大陆漂移学说来自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证据的归纳总结,自然带理论源自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对东北亚土壤地带性的描述和概括。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观测资料的完备,一些规律性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例如三圈环流模式的建立;自然带理论最早源于德国科学家洪堡对南美洲安第斯山植被垂直分布现象的观察,然后是土壤地带性分布的发现,最后由苏联自然地理学家提出自然带学说并运用平均气温和水分指标建立了全球自然带分异的图式,目前关于自然带的机理和数量关系的模拟还在发展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然地理学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和科学家的贡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意识。


  本文标题:《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94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94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