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6)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6)

时间:2012-10-26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295风蚀作用  风吹经地面时,因为地面不平,气流发生乱流作用,可以吹扬地面的沙粒。风吹起沙粒并挟带沙粒向前移动,形成风沙流,运动的沙粒对岩石表面或岩石裂隙等凹部进行摩擦和旋磨,因此风蚀作用实际上包括对地表的吹蚀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并对岩石磨蚀,即指风沙流移动时,沙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风沙流的含沙量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绝大部分颗粒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下运动,特别集中在10厘米以下运动。因此沙主要是贴近地面迁移的风蚀作用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弱,这些作用在干旱地区最为活跃,由于土壤、岩石大都是裸露的,几乎整个地面都受到吹蚀。风在进行吹蚀时具有选择性。最小的颗粒,象粘土和粉砂之类最容易被扬起并上升到高空。沙粒仅仅为中等强度以上的风所移动,并贴近地面迁移。砾面碎屑在平坦地面上受强风作用而发生滚动,但它们不会移动很远。

1296风蚀城堡  大部分见于岩性软硬相间的近似水平产状的沉积岩,主要是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它们是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岩性软硬不一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多很平坦。我国新疆西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乌尔禾的“风城”最为典型。

1297风蚀柱  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耸立,或者成群分布。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1298风蚀蘑菇  见风蚀柱。

1299风蚀谷  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称风蚀谷。这种沟谷是干燥区物理风化,暴雨洪流,风力吹蚀和坡地重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风蚀谷扩展的结果,可使原始地面不断缩小。风蚀谷在谷之间保留的孤立高地称为风蚀残丘。

1300风蚀残丘  见风蚀谷

1301风蚀洼地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了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成群分布的洼地,叫做风蚀洼地。其外形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洼地的深度不超过10米,长度在1—2公里之间。背风坡一侧的坡度较陡,迎风坡一侧较缓。风蚀洼地在我国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广泛发育。

1302风蚀雅丹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陡壁的小丘”,在这里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雅丹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高起的风蚀土墩多为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相对高度多在4—10米。土墩物质全为粉砂、细沙和沙质粘土互层,砂质粘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略向下风方向倾斜,四周由几种坡向的坡面组成,坡度上陡下缓。它们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于处于干旱地区,湖水干涸,粘性土因干缩而产生龟裂,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风蚀凹地,而在凹地间则形成土墩。在我国以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1303风积作用  风力减弱时,气流中的含沙量相对增多,有时风沙流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会风力减弱,此时就要发生沙粒的堆积,叫做风积作用。经风搬运和堆积的碎屑物称为风积物,风积物主要有沙漠堆积和风成黄土。粒级多为粘土到沙的范围,粒度非常均一,分选良好,磨圆度高,硬度大的矿物含量高,以石英为主,有时具有斜层理和交错层理。风积地貌主要指风积作用形成的各种沙丘。沙丘的形成和发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沙质地表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受地形、地面物质组成(沙源供应)和水分、植被等的因素影响。

1304 新月形沙丘  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在5—20度,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倾角在28—34度。沙丘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米,宽度可达100—300米。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新月形沙丘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在5—30米。

1305格状沙丘  由两个相互垂直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主导风造成沙丘链(主梁),次要风造成沙丘链之间的低沙硬(副梁),两者多呈直角相交,使沙丘纵横交错,状如方格,而在沙丘之间有较深的洼地(沙窝)。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甚为常见,这里盛行西北风,形成了新月形沙丘链,而主风在贺兰山前受阻转为东北风,因此在沙丘链之间形成短小的沙埂,两者共同组成格状沙丘。

1306角锥状沙丘  具有尖顶和三角斜面,形体高大似金字塔状的沙丘。这种沙丘一般高达50—100米,甚至有达100—200米的。通常有3—4个斜面,每个斜面之间形成脊线,每一个斜面往往代表一种风向。由于它们本身形体高大,本身也成为气流运行的阻碍,导致气流方向的改变,使其邻近同类沙丘产生多斜面,斜面愈大,表示该方向的风力愈强。金字塔形沙丘主要出现在背有山地的沙漠边缘,通常作个体分布,也有一个接一个呈断续垄岗状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且未,于田一带,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边缘也可见到。

1307纵向沙垄  与主风向平行的垄状堆积地貌,垄体表面叠置了许多新月型沙丘链,沙垄延伸很长,一般为10—20公里,最长可达45公里;垄体高度通常为50—80米,宽度500—1000米,垄间低地宽达400—600米,其间散布一些低矮的沙垄和沙丘链,纵向沙垄在纵长方向上表现为沙脊线波状起伏,在横剖面上不同部位变化颇大,前端具有明显的侧向迎风坡与背风坡;中部和后端坡面平缓而对称。纵向沙垄主要由新月形沙丘发展演变而来,但在一些风力特强的地区,风力卷起大量沙粒并堆积在沙堆顶部,逐渐延展也可形成纵向沙垄。有些规模巨大的沙垄上,发育着密集而叠置的新月形沙丘链,形成复合纵向沙垄。在塔克拉玛干西南部发育典型。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