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2)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2)

时间:2012-10-26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227钟乳石  指由洞顶往下垂的尖锥体,是碳酸钙的沉淀物。属于岩洞中的堆积地貌。由于洞顶上面渗下来的地下水,饱含碳酸钙。当地下水渗到洞里的时候,随着水分的蒸发和CO2的散逸,水里一部分碳酸钙就从水中析出,沉积在滴水出口处,形成一堆石灰华。这层石灰华越积越厚,越长越长,成为由洞顶往下垂的尖锥体,锥尖还不停有水滴下,形状象钟乳,故名“石钟乳”。

1228石笋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就会在地上长成一个尖锥体,很象竹笋,故名石笋。

1229石柱  由于石笋和钟乳石不断地增长,最后连接起来,形成柱状物,称为石柱。由于它们的发育,最后会把洞穴填塞封闭起来。

石柱、石笋、石钟乳是组成洞穴美景的主要部分。

1230岩溶  发育阶段假定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且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石灰岩出露地表,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占优势。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2)中期阶段:随着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成为地下河。地面河流已大部转入地下,成为非常缺水的蜂窝状地面。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青年期。由于地面继续受到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顶板崩塌,出露地表,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地下河转变为地上河。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及搬运作用也愈强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中年期。

(3)晚期阶段: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这时地面降低了,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了厚层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溶蚀平原上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接近于准平原,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老年期,但岩溶发育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据我国广西罗城地区测量,溶蚀厚度每千年122.8毫米。我国许多地区目前的岩溶形态往往是地质时期古气候下的产物。

1231冰川地貌  冰川活动所形成的地貌叫冰川地貌。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一种巨大力量,冰川运动又是一种改造地形的动力源泉,这是因为冰川在地面上具有特殊的运动方式,进行着独有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从而塑造了大量的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同时冰川融水又将冰川区的物质输送到遥远的非冰川区,形成冰水堆积地貌。这些统由冰川和冰水形成的特殊地貌称冰川地貌。新生代晚期以来世界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气候条件,使高纬度广大地区和中低纬度许多山地都经历了冰川作用,塑造了大量的冰川地貌。我国西部地区有相当面积的现代冰川,古冰川作用遗迹也很明显。

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对分析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都有重要意义。

1232冰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对地表进行的侵蚀作用。估计冰川的全部侵蚀力可达一般河流的10—20倍。侵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刨蚀作用,由冰川所挟带的碎屑物在冰川滑动过程中象磨石一样不断锉磨冰床。由于冰川本身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同(表面快、底部慢、中间快、两侧慢)。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的运动速度也有差别,它们彼此之间也会互磨。刨蚀的结果使冰川砾石和冰床表面产生冰擦痕和磨光面。另一种是挖蚀作用,这是冰川所特有的,冰川本身有巨大的重量,由此而产生的压力能使冰床上的岩石沿节理而产生松动,突出的部分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可把岩块掘出带走。或由于冰融水流入基岩裂隙,冻结时,促使岩石胀裂,被融冻风化作用破坏的基岩也可被冰川带走。挖蚀的结果可以扩大冰斗,加深冰床并使冰川凹凸不平。

1233冰川槽谷  又称冰川谷或U形谷。冰川槽谷的横剖面近似U字形,谷底开阔平缓,两壁边坡陡峭。谷坡上部常有明显小平台,称谷肩,槽谷两侧岩壁多形成冰蚀三角面,这使槽谷平直畅通,而槽谷的谷底宽度自上游到下游由宽变窄,与一般河谷恰好相反。冰川谷一般是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挖蚀和刨蚀,将原来的谷地改造成冰川谷。组成冰床的基岩节理发育程度不等,软硬程度不同,冰川谷在纵剖面上多呈梯状,即冰盆和冰槛相间。在节理稀疏或坚硬岩石段,以刨蚀为主,形成冰槛;在节理密集或软弱岩石段,以挖蚀为主形成冰盆。在我国西部山区有深达千米的大槽谷。

1234“V”形谷  即冰川槽谷

1235冰斗  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冰斗在降雪充沛,温度又常在0°上下变动的地区发育良好。因为这八既有利于降雪的堆积和冰川的形成,又有利于冻融风化的频繁进行,使积雪洼地迅速扩大。因此冰斗多分布于雪线附近,这使它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

1236角峰  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是角峰。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