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4)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4)

时间:2012-10-26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

1258石海  见冻土地貌

1259石河  见冻土地貌

1260构造土  见冻土地貌

1261冻胀丘  见冻土地貌

1262冰锥  见冻土地貌

1263冻土  凡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均称冻土;不含冰的叫做寒土。冻土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季节冻土,即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隔年冻土,即冻结经一、两个夏季不融化的冻土;多年冻土,即冻结状态持续多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上的冻土。我国季节冻土遍及北部和中部,其南界西从云南章风,向东经昆明、贵阳、绕四川盆地北缘,到长沙、安庆、杭州一带。多年冻土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及西北的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

1264海岸地貌  海岸带在古代和现代波浪、潮汐、海流的冲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各种海岸地貌。海岸地貌同时也受海岸陆地地形及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海面升降,以及海岸河口和生物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海岸地貌。如平原海岸,包括三角洲海岸,三角湾海岸,淤泥质海岸,沙砾质海岸。还有山地丘陵海岸,包括断层海岸,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峡湾海岸,里亚斯式海岸等。最后还有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海岸地貌按其成因,可分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1265海岸带  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为海岸带,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带的宽度,取决于潮水的高低以及沿岸陆地的地形特点。一般最大宽度可达20公里,而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差约十余米。

海岸是海岸线以上狭长的陆上部分。它的上界是激浪作用能达到的地方。海岸线是高潮面与陆地的交界线。潮间带是高、低潮面之间的地带,高潮时淹没,低潮时出露,这个地带的坡度越平缓,则宽度越大,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有效作用的下界。这三个地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266岩岸  又叫山地丘陵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是山地丘陵被海水淹没改造而成。岩岸比较陡峭、岬湾相间、岸线曲折、岛屿罗列(断层海岸除外)。岩岸分布的地方一般没有平坦的海滩,在海蚀崖的崖麓堆积着粗大的砾石和粗沙,海蚀崖的前方常伸展着一条带状的狭窄海滩。由于海浪的撞击和冲刷,在岩岸地带分布着一系列的海蚀地貌。岩岸用途十分广泛,首先它具有优良的建港条件,并可用来发展海产养殖和捕捞事业。我国的岩岸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闽浙一带。

1267山地丘陵海岸  即岩岸

1268断层海岸  断层线走向与海岸线的总方向基本一致的海岸称断层海岸。其特征为山地逼近海岸,海岸线平直而陡峭,大陆架狭窄。如我国台湾东部的海岸就是断层海岸。

1269达尔马提亚型海岸  指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大致平行的海岸,也称纵向海岸。是由于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形成的,以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最为典型,其岛屿、半岛与海湾平行于海岸线。

1270纵向海岸  即达尔马提亚型海岸

1271里亚斯型海岸  即海岸线的总方向与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由于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而形成。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亚斯发育最为典型,具有岛屿、半岛与海湾大致垂直于海岸线总方向的特征。

1272横向海岸  即里亚斯型海岸

1273溺谷型海岸  多溺谷的海岸,是河口段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形成的岸进低缓的喇叭形海湾(即溺谷)。入海河流对海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向海岸的输沙,海岸泥沙的主要部分是河流的冲积物。在海侵的条件下,入海河口如泥沙不足,则形成溺谷海岸。详见峡湾。

1274三角湾  溺谷经潮流和波浪的强烈冲刷,扩展成喇叭口而形成的海岸。一般分布在河流的河口处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而且潮汐作用比较强大的地区。如我国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南美洲拉普拉塔河的河口等。

1275峡湾型海岸  即峡湾众多的海岸。滨海地区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槽谷,被海水侵入而成的水深而港湾狭长的海岸,称为峡湾型海岸(即是被海水淹没的冰川谷地)。挪威海岸与新西兰南部海岸就是峡湾海岸。

1276沙岸  又叫平原海岸。指由松散泥沙组成的海岸。常常是平原地形被海水淹没改造而成。海岸平直,很少曲折,有平坦宽阔的沙滩,地势微微向海倾斜,坡度很小,它的内缘和冲击平原相连,岸外多浅滩和沙洲。由于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快,因此海岸线很不稳定。沙岸主要发育于构造沉降区。这种海岸因组成物质疏松,海蚀地貌少见,而堆积地貌发育。沙岸不利于建港,但可开辟为盐田或围垦土地。根据沙岸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

1277平原海岸  见沙岸

1278沙砾质海岸  由砾石(粒径大于2毫米)或沙(粒径0.2—2毫米)所组成的海岸。主要分布在一些背负山地或丘陵的窄狭平原地区,由于源远流急的河流提供了颗粒较粗的物质,在波浪和激岸浪的作用下发育而成。一般在岸边高潮位以上,堆积着砂砾等粗大物质,沉积物多有向海倾斜的层理,砾石的长轴多与海岸平行。磨圆度和分选良好。其下物质逐渐变细,层理细薄。海岸的坡度与组成物质的粗细有关,物质颗粒愈粗,坡度愈大,颗粒愈细,坡度愈小。沿岸沙堤、沙咀十分发育。这种海岸以我国台湾西海岸最为典型。此外,在华北平原沿海地区,即山海关至滦河三角洲之间,也发育有砂砾质海岸。

1279淤泥质海岸  由粒径小于0.05毫米的物质,即粉沙和淤泥组成。海岸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广,岸坡极为平缓,一般在0.5—1‰。潮间带一般宽3—4公里,甚至超过10公里,由粉沙质构成,又称为泥滩。其上是湿地,只有特大高潮时才被淹没,沉积物主要是淤泥或粘土质淤泥。在高潮附近,形成由贝壳碎屑及沙组成的一种沿岸堤。淤泥质海岸一般形成在淤泥来源丰富的地带,如一些大河的河口附近,泥沙供应量超过海水的搬运能力。或者在海水处于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例如,海湾顶和岸外有屏障的隐蔽地区,在潮流和沿岸流的作用下,形成淤泥质海岸。我国淤泥质海岸分布很广,其中尤以渤海湾西岸和江苏北部最为典型。在基岩海岸的海湾里,也有断续分布。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