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复杂的自然环境

复杂的自然环境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复杂的自然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自北至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温度带,自然景观显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递减,又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等呈现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自然景观带。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陆上丘陵起伏、山脉纵横,按地貌类型划分,山地(包括高、中、低山)占总面积的33.33%,丘陵占9.90%,高原占26.04%,盆地占18.75%,而平原只占 11.98%。全国陆地按海拔高度划分,其分配比例是:>5 000米占19%, 2 000~5 000米占18%,1000~2 000米占28%,500~1000米占19%,<500米占16%。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面积共占65%。山区中由山脚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不同,反映了类似纬度和经度的地带性差异。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受地质构造影响,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构架。其中以昆仑山和祁连山为北界、喜马拉雅山为南界、喀喇昆仑山为西界、横断山为东界,构成了西南部最高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西的中部和北部位于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大致在1000~2 000米上下。此线以东是最低一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以下。

  第一阶梯的形成是从4 000万年前渐新世开始,由于印度板块不断插入青藏高原底部,促使它不断抬升而成为世界最高高原。第二阶梯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已基本形成,其后多次经受地壳断陷和抬升影响,形成了较多的山体、盆地和高平原。第三阶梯形成时代较新,至今在沿海地带还在不断淤积成陆。

  这种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地貌,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暖湿海洋气流的深入,对中国东南半壁的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都十分有利;同时使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向南奔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江大河具有较大的落差,蕴藏着可以多级开发的水能资源。

  由于中国处于世界最大大陆与最大海洋之间,海陆分布所产生的热力差异大,再加上青藏高原的隆起,破坏了对流层低层行星风带的分布,因而中国气候的最大特点就是季风特别强盛,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有着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控制天气的气团和基本气流截然不同,冬夏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主要雨带的位置与夏季季风的进退紧密相关;一年之中雨热高峰都发生在夏季。中国的东南半壁,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以及川黔和近西北的陕西、甘肃东部,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南季风,多雨、高温、气候湿润;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多偏北气流,低温而干燥。西藏的西南部及南部、云南的大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气流影响,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冬季处于极地大陆冷高压南缘,且受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南下冷气流比较弱,为干季。而中国的西北半壁,包括内蒙古和远西北的新疆、甘肃河西、宁夏、青海柴达木,深处内陆,受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小,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无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少于 250毫米,是干旱区,面积占全国的1/3,可说是非季风气候区。青藏高原崛起而形成的巨大的高原面,占据了对流层1/3~1/2的空间高度,迫使高空西风环流向高原南北两侧分流,使高原呈现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干旱少雨,气温低,日较差大,辐射强烈,形成特殊的高寒景观。在冬季、高原近地层是冷源,形成冷高压,为反气旋性环流;夏季则是热源,产生热低压,为气旋性环流。这一高原区上空的环流系统,也呈季节变换,属于高原季风类型。

  季风对中国十分有利,和世界上位于南北回归线两侧同纬度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非洲有撒哈拉沙漠,在澳大亚利有维多利亚沙漠,在北美有亚利桑那沙漠,而唯有中国夏季受海洋湿润气团影响,雨量丰沛,北回归线地带避免了沙漠带的出现。
  本文标题:复杂的自然环境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7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77.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复杂的自然环境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