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劳动人口(4)

劳动人口(4)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当然,以上转变还只是初步的,要实现中国从业人口产业构成的现代化,使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上述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必须再降30个百分点,到达20%,即相当于目前马来西亚的水平,这一目标预计可望在2040~2050年间即中国总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时实现。届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约为30%和50%,前者比现在上升7个百分点,后者将上升25个百分点。见表2.3。

表2.3 1995年中国从业人口的产业构成

(省、市、区按第一产业比重由低到高排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版。本书引用时,表内个别数字作了微调。

  受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制约,中国各省、市、区之间从业人口产业构成差异很悬殊,大致可划分为4种类型:

  第一产业比重很低,为9%~17%,相当于目前俄罗斯和韩国的水平。仅包括3个直辖市,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们均以第二、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为31%~45%,相当于保加利亚、菲律宾等国的水平。包括上表中从辽宁到吉林的7个省,其经济在国内一直处于相对发达状态,是重工业或轻工业的主要基地,城镇人口比重也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为50%~67%,相当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水平。包括上表中从福建到广西的20个省、区,其经济长期以农业占优势,人均工业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数;位于沿海的福建、山东、河北、海南等省近年产业构成变化很快,但与第二类型尚有差距。

  第一产业比重很高,为73%~78%,相当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包括贵州、云南和西藏。它们都具有地理位置偏僻、地处山地高原、少数民族比重大等显著特点,相比之下,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困难更大,加上人口增长快,均对转变产业构成不利。

  从业人口按三大产业的划分,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而在三大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和分布的问题,它们往往具有更鲜明的地理特色。现对三大产业分述如下:

  第一产业:1995年总人数达3.3亿人,由农、林、牧、副、渔五业组成,其中的副业,顾名思义仍是一种兼业,一般无单独统计。

  农业从业人口在第一产业中占了绝大部分,据1990年第四次普查资料,其比重高达98.0%。他们基本的经济活动是种植业(但也不同程度地兼营林、牧、副、渔等业),因而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不断膨胀,1952~1995年间增幅达0.9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农业基础生产资料的耕地,面积却减少了12%,致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尖锐,每个从业人口负担的耕地由0.64公顷剧减至0.30公顷,减幅超过一半,其中浙江省不足0.15公顷,贵州省更少于0.14公顷。很明显,耕地资源的不足已导致中国农业从业人口严重过剩,这种状况对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对改善农民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在中国产业构成的现代化进程中,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无疑具有最关键性的意义。关于中国农业从业人口过剩的数量,难以作出精确的度量,一般的估计均在1.5~2.0亿左右,确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农业从业人口向外转移的规模很小,此后,随着农村各种非农产业的大发展,转移的速度显著加快。到1995年的17年间,全国乡村从业人口净增1.44亿,其中农业仅为0.38亿,表明大约有1亿人被非农产业吸收消化了。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几千万农民迁移流动进入城镇,对农业从业人口也起了很大的分流作用。否则1995年中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就将不是3.2亿,而是很可能高达4.5亿。
  本文标题:劳动人口(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7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劳动人口(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劳动人口(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