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时间:2010-01-29 02:1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黄淮海平原农业的综合开发、农业结构与农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促进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历史上黄淮海地区长期受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国家于1988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并先后在冀、鲁、豫、苏、皖五省选择了一批开发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区域,建立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后来又迅速推广到全地区。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对占全区耕地4/5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和开垦宜农荒地,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每三年一期,至1996年已完成了三期综合开发任务。通过采取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灌排条件,营造农田林网,增肥改土,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种田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据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前六年(1988~1993年)统计,通过综合整治措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 6 144万亩,其中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5 800万亩,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3 315万亩,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时期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6.2万吨,棉花29.2万吨,油料36.3万吨,肉类38.3万吨。

  2.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全区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新格局。六年累计植树造林504万亩,改良草场147万亩。在开发区内林木覆盖率一般增加 3~6个百分点,农田林网网格面积 300~400万亩,大大减轻了风沙和干旱危害,调节了农田水热条件,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一些地区还采取了立体开发模式,如枣粮间作,洼地实行果树、稻田、鱼塘同步开发,盐碱地实行草粮(棉)轮作,使原来盐碱、风沙、涝洼等多灾低产的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高产、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

  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地高于非开发地区。其中1988~1993年河北省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3元,比非开发区多153元;山东省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624元,比非开发区多 318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商品农业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小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方向转变,加快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比

  长期以来,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以粮棉油为主体、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地区,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发展十分缓慢;在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比重较小。因此,“农业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高”,以及“高产穷村”现象相当普遍。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林、果、畜、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这些部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出口创汇前景好、效益高等特点,因而发展较快,农业结构亦相应地从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980~1995年,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77. 6% 下降到59. 8%,林牧副渔业比重则相应地从22. 4% 上升到40. 2% 。其中尤以畜牧业发展最快,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应地从1980年的15. 6% 提高到1990年的24. 2% 和1995年的29. 9% (见表1 1. 2)。目前在黄淮海平原已初步形成了林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新格局。
  本文标题: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27.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