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2)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2)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道德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成依赖一系列条件。首先,它依赖于形象的事物和感性经验。形象的、感性的道德经验是形成道德概念的基础。当有了感性经验时,道德概念的形成就顺利。其次,在不同的情况下,把道德行动的动机、效果进行比较和概括,对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概念有重要作用。再次,把道德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地结合起来。道德行动不具有个人意义,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只有个人意义,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行动。当学生了解社会意义时,才能对道德行动的原则性有所理解。

  (三)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人活动的理性基础,这种理性基础使人对某种社会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完成某种行动。因此,道德信念是推动一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的动力,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它可以引起个体情绪情感上的种种体验,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形成了的道德信念,就无须外力的监督、检查,品德教育不可忽视道德信念的教育。

  道德信念是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理想紧密相联的,并受到它的支持。每一个人步入青少年时期后都要考虑到自己的信念问题,要考虑选择人生的目标和道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生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如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如何看待幸福、荣辱、苦乐、生死、事业、友谊和爱情等等信念和人生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道德信念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只是建立了形成道德信念的前提;三四年级开始有了道德信念萌芽,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某种自觉的道德信念。从少年期开始,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笔者研究认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它为高中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础。

  国外关于道德信念的研究并不多。在美国,费希本(M.Fishben)和艾森(J.Ajzen) 1984年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行动的意图:一是个人对人、物、事件的态度或评价,即信念;二是个人对于采取这个行动的主观规范。规范是群体中的行为标准。主观规范是个人主观上认为的行为标准。对我们从事某个行动的意图来说,态度和主观规范应当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在决定行动意图上态度超过主观规范。在另一种情况下,主观规范超过态度。这种理论在解释态度和行为关系上有一定的见解,提出了信念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前苏联,敏钦斯卡娅(Н.А.Менцинская)重视对世界观的研究,她主要从个性与周围社会,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发展特点方面来研究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丽普金娜(А.И.Лпикина)着重研究了世界观中道德成分的形成。她们都没有重视信念对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道德认识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转为道德信念呢?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主要是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

  使学生领会某些道德知识与要求并接受有关的指导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想把这些知识与要求真正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日常行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就需要通过身体力行,使这些知识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经验所证明,并被实践后果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所丰富和加强。当学生亲身体会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了舆论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具体地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并且产生按这一要求继续做好事的愿望。心理学研究指出,使学生获得行动经验,光靠个人经验是不够的,只有当个人经验被集体的经验所证实时,学生才会坚信道德知识与要求的正确性。例如,老师告诉学生不守纪律会妨碍自己和别人的学习,但如果他发现全班学生对于他的不守纪律行动没有任何谴责的表示,那么,他所领会的纪律要求,就不一定会经常发生作用。因此教师就应该创设某些条件,使学生得到与良好道德要求相应的经验。这样,才能使道德知识变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坚定的道德信念到青年期才形成。青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已能从共产主义观点来理解个人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道德行动规范,因而,青年的道德信念更为稳定,更加富有独立性。所以,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认识道德行动准则的意义,并且把它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对道德准则坚信不渝、坚决执行时,道德认识才发展成为道德信念。
  本文标题: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