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人口

珠江三角洲-人口

时间:2011-02-05 07:4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章  人口

珠江三角洲石器时代已为人类繁衍场地,已知新石器遗址已达百处,从金利江边遗址看来,这是两座农庄的遗址,已有家畜饲养(如猪、牛等)。民族是古代越族,因屈肢葬、凿齿已见蚬壳洲贝丘遗址墓地。但当时人口不多。先秦时代越人所建都城,虽有外贸,但城市甚小,故为吴、越、楚国所征服。但文化上却相当高,人才不少,如南武城建筑者为越人公师隅,为越国丞相,扩建南武城的高固亦为楚相,可见文化水平已和中原汉族相当。故先秦时南越人口亦不太少,秦始皇掠陆梁地时,战争3年才能立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估计人口亦多,使秦军10万能驻扎三角洲区,并可不断移民入境,但没有可靠人口记录。

第一节  人口的历史变迁

三角洲古代人口变化,基本上反映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情况,由黄河而长江、而珠江,故人口在珠江三角洲亦以近代增长较多。现据史籍所记,将西汉至清代初期人口增长情况列表4-1。

表4-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人口

西汉户口已反映秦代中国移民成分在内。除10万大军驻番禺外,筑新道大量移民,“与越杂处”(《史记》),且妇女也移入15000人,故南越国初立时,已“颇有中国人相辅”。武帝灭南越亦动员10万大军,中国人亦当有迁入。但从户口数看,则番禺南海比中原还差得多,虽与当时农民起义有关,但和后汉户口相比,仍差距很大。后汉时人口达25万人,反映大量移民南迁的结果。因王莽之乱,南迁人士过江甚多,据曾广衡《家谱再抄》(《广州杂抄》卷一)记曾族先祖“恥事新莽”,举家南迁,过江入吉阳,即为1例。后汉外贸已通罗马,广州兴盛,又为南下移民集中地点,符合“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之语。唐时番禺为世界名港,富甲天下,而人口只22万多,比宋代还少。晋代广州南下移民虽多,户口不增,因晋代三角洲民多居高地,南迁多为贵族豪门,故只安插当官,立县分管。南朝中原混战,三角洲为财源、兵源,故户口特少,到隋唐才增加。但由于三角洲潮田未有筑围,故人口增长受到限制,但亦有迁入,如1835年版《南海县志》即说:“钟氏唐季光启丙午(886)自南雄来奠居三世”。按黄巢入粤驻军于容奇、桂州,中州之民亦有移居三角洲。

此外,南朝以来,俚僚坐大,不报户口,故唐代户口只记汉民为主。宋代户口为最多,其时三角洲潮田多有堤保护成为高产区。中原移民由南雄珠玑巷不断南下,今三角洲各村大部为此时移民后裔。且此数还未计不入户口的瑶民,这局部山居瑶民为数不少,各县均有,至明才编户成“新民”。南雄南下移民自唐至元不断流入三角洲,故元代建堤仍盛,户口不少。三角洲上大村不少,即因沙田不断浮生,豪门争购,如赵时?(贵族)1278年“贾其山(指浮圩山)及田畔水潭(即坦地)数百顷”,村上千户不少。即反映三角洲人力、资金已累积不少,官员亦多。米粮远售给杭州、福建,故户口大增,广州建成三城并立,城区一下扩大四倍,卫星城镇已有8个,反映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形势。

明初人口增至60万,与山居瑶民归附有关,如新兴共成村仍保有“东瑶西民”石碑的合居记录。三角洲巨乡大族不少,1686年版《番禺县志》即记沙湾“烟火万余家”,有全村都是地主的记载。

总计三角洲移入人口有3次高潮,即:

(1)秦代按《史记》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中原汉人与南方越族大混合的第一次,珠江三角洲已知有10万秦军入驻。

(2)晋代晋室南渡,大量人士南移入广州,今晋墓砖仍记有“九州空,我广州,皆平康”的砖文。

(3)宋代宋室南渡,金兵过江,其后元兵又来,宋代自金人南下开始,至徽、钦二宗被俘;其后元兵继至,为三角洲大量容纳中原人士时期。大量人力、资金、技术移入,使三角洲经济开发加速。

总的趋势,珠江三角洲人口是上升较快的。据徐俊鸣计算,三角洲每平方公里内,隋代有0.7户人,唐为1.2户,宋为4.8户,元为6.0户。元末据《元史》人口达百万多人。明初略降,但迅即上升,因明代以后,已有手工业的发展,佛山已成全国四大镇之一,劳动人口集中(如铁工30000多人)。并新置4个新县,反映边远地方的开辟。三角洲已出现专业化基地,如外贸的桑基鱼塘区、果区、花卉区、蔗糖区、水稻区等等。人口增长、村镇手工业出现,尤其清初外贸集中广州一港,产生十三行行商,我国买办阶层形成,产生富豪。乡镇发展迅速,故人口增加迅速。广州在鸦片战争前已达100万,西关形成大片织造业工厂区(工人五万)和行商住宅区;南海简村1872年设缫丝厂后,三年间培养技术人员1000人,顺德丝业女工15万人,丝厂300多间。三水缫丝局(1855年建)年产生丝130担。佛山道光年间达10万户人口。正如恩格斯说过:“工业如何把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人口也象资本一样地集中起来”。故清代到民国,三角洲人口增至500万,广州达130万,香港1639000(1941),澳门245194(1939),佛山340000(1921),这和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关。乡镇发展也加速,明代市集在175个上下(据嘉靖《广东通志》卷25),到清初(1723—1795)雍乾间增至570个,增加了2.3倍,省(广州)、佛(佛山)、陈(陈村)、龙(石龙)4大镇亦成于此时。对外贸易则形成广澳轴心(广州—澳门)。

鸦片战争后,港澳易位,省港轴心形成,直到今天。民国时期市镇又比清代增加23%,如南海县1835年市集17个,到1910年增加到56个,人口集中和增加迅速,于此可见。百万城市已有广州、香港,次级4—10万人口的城市有佛山、江门、肇庆、惠州;1—2万人口城镇30多个,5000人以下市集达350个。铁路开始建立。

建国后,三角洲人口增长更快,按大三角洲计,1970年已达1257万人。增长率按1982—1985年16个县计为4.23%(罗楚鹏,1989)。如顺德县1949年为411930人,1988年增至885614人,即40年间增加1倍多。人口增长尤以建国初为大,1970年后才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在建国初20年来,忽略计划生育的结果。三角洲人口增加情况,各县不同,如增城人口增加较大,属高生育率地方,增城县生育率达千分之28.6(三角洲最高值),死亡率又低(5‰)。从密度上看,以佛山、江门、顺德3区为最密(佛山市1982年每平方公里3885人),最疏为多山的宝安(1982年为159/km2),高明,恩平亦疏。大部分平原台地为主的县份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0—2170人。如顺德县人口密度1988年为1100/km2。三角洲1982年平均密度为750人。

三角洲人口增加除因自然生育率大于死亡率外,主要为外地人口迁入。由于工农业发展而使劳动力缺乏,引起外地人口移入由来已久。如农业人口的季节性迁移,即属一例。如沙田区收获季节,通常即雇用三角洲四周山民(如清远、英德农民)帮助收割,湖南农民则南下帮粤北农民收割。久而久之,定居三角洲中。此外,灾民、破产农民亦流入广州、佛山等城市,成为季节性移民。但由于工业化而引起区外移民流入,是近年主要现象。在城镇中成为主要劳动力。1992年达167万,连未登记民工总数约有350万人。
  本文标题:珠江三角洲-人口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
欢迎你对珠江三角洲-人口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珠江三角洲-人口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