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 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

时间:2011-02-05 08:3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章  老黄河三角洲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质基础

在大地构造上,整个全新世黄河三角洲(确切地说,三角洲沉积从中更新世即已开始)位于巨大的华北沉降盆地上。该盆地的基底构造十分复杂,它受 NE-NNE,E-W和 NW-NNW三组主要断裂的切割,形成许多拗陷和隆起,交错排列,并互相叠置。因此,基底面起伏不平,使全新世沉积层厚度各处差异很大。例如开封拗陷内,全新世沉积层厚34m,但在隆起区则不到1m。

上述三组主要断裂对黄河下游流向有重要控制作用。黄河出孟津后,河道主要呈东西方向,即受东西向断裂的控制;兰考以下,河道折向东北,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而河道由东西向转为北京向的转折点——兰考,则正好位于北东向断裂带与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点上。这些断裂带还决定了地震的分布。渤海地区是我国近代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6级以上的地震震中多位于NNE向的断裂带和NWW向断裂带上,而7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则分布在上述两组断裂的交汇点附近,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横贯天津和塘沽的NWW向海河断裂上,1963—1975年曾发生3—4级地震5次,1915年还发生过5级地震。故塘沽周围100平方公里地区为地震高烈度异常区。

除上述三组主要断裂外,还有派生的许多小断裂,故基底内断裂密布,如老三角洲所在的黄骅拗陷,断层密度每平方公里最高可达2.2条。众多不同方向的断裂,把基底切割成无数小块,有些地区一个小断块的面积只有0.1—0.3km2,在现代黄河三角洲,基底一个小断块的面积最小的只有 0.01km2。这种基底构造不但大大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而且导致一些地区地面沉降较快。

渤海盆地第三纪以来持续沉降,沉降中心在渤海中部,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达万米,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厚度亦可达5000m。在塘沽以南浅海,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厚度仍有2000—4000m。第四纪以来,它仍是华北沉降速率最大的地区。

目前,老黄河三角洲广大地区仍在继续沉降。根据1951—1982年重复水准测量资料所编的大华北地区垂直形变图。可见在华北平原,O形变线主要由山东潍坊,经德州、保定,至唐山以北,此线的向陆一侧为现代上升区,此线的向海一侧为现代沉降区。沉降量最大的地区为天津地区,天津市中心达1089mm,下沉速率34mm/a,其次为塘沽沿海,达300mm以上,下沉速率约10mm/a,这主要是由于受1976年唐山大地震影响及60年代末以来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现代黄河三角洲和废黄河三角洲亦为现代下沉区,下沉量前者超过40mm,下沉速率平均约1—3mm/a,后者为30mm以上,下沉速率平均约1mm/a,它们主要是由于现代构造沉降及沉积物压实所致。反之,山东半岛则为上升区,上升速率约1—1.5mm/a(青岛附近1.5mm/a)。这种垂直形变格局对黄河三角洲沿海的相对海平面有重大影响,我们将在下面再加讨论。

(二)地貌与海岸演变

老三角洲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势极为平缓。就成因而论,大致汉沽—塘沽—岐口一线以西为冲积海积平原,约形成于距今5000—1100年,面积约占老三角洲总面积的80%。海拔一般2—4m,坡降小于0.2‰。平原上还有一些正、负微地形错落分布。正微形主要是:条状垄岗高地,高出平原2—3m,常为古河道遗迹;贝壳堤,也是一种长条状的断续垄岗,相对高度0.5—2m,宽几十米至数百米,最长的可延伸百余公里。贝壳堤由贝壳和泥沙组成,是过去海岸相对稳定时期波浪掀起海岸带贝壳和泥沙堆积而成。老三角洲平原上自海向陆主要有四道贝壳堤,彼此大致沿海岸平行排列。平原上的负微地形主要是一些碟形洼地,低于周围平原1—2m,现为湖沼、湿地,或改为水库,其成因大部是贝壳堤内侧(向陆一侧)的潟湖或湿地,一部分是构造上相对下沉较强所成。这些洼地,如南大港、北大港、七里海、南沱等,都是平原上比较显著的负地形,它们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周围平原有明显不同。

冲积海积平原以东,则为海积平原,面积约占老三角洲总面积的12%,海拔更低(1—2.5m),坡降更小(0.1‰),有些地方,如塘沽区的东大沽一带,海拔仅0.5—1.0m,个别地方(如塘沽河滨公园)更降至海平面以下。海积平原形成时间很晚,大约距今1100—500年才形成,土壤以盐土为主,地下水埋藏深度0.2—1m,矿化度可高达40克/升。老三角洲沿海的盐田均在这里。

老三角洲南部黄骅一带有第四纪火山岩,但大部埋在地下,仅在海兴附近地面上有小火山。

老黄河三角洲发育及海岸演变与最近5000年来黄河下游迁移改道的历史有密切关系。简略地说来,公元11年以前,黄河主要在天津、沧州、黄骅一带入海,公元11年至1048年,南迁至利津入海。据考证,禹贡时代(约距今3000年以前)的三角洲顶点在今河北省深县附近,公元11年(汉书地理志)的三角洲顶点在今山东省高唐附近,距今天津和利津均各有约200km。公元1048年至1128年,黄河又北迁,至天津以东的泥沽附近入海,此时三角洲向海加积迅速,这62年内,海岸每年平均向海延伸约330m。1128年黄河南迁入苏北后,这里海岸基本上保持1128年时的轮廓。

由于黄河入海口的多次迁移,在本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贝壳堤的位置大致可代表历代的古海岸线。据近年来对本区贝壳堤的详细调查,贝壳堤沉积物的14C年代测定以及考古文物资料,本区贝壳堤大致共有4条,它们的分布地点和年代如表2-5。

表2-5黄河老三角洲的贝壳堤

  

由于天津附近的贝壳堤极为典型,现已辟为国家级海岸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一十分珍贵的海岸地貌遗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贝壳堤自然保护区。

近百年来,老三角洲海岸除个别岸段淤积前进外,大部受侵蚀后退。塘沽以北,如汉沽、蛏头沽一带,主要由于地面沉降,海岸普遍受到侵蚀。塘沽以南的大港、黄骅一带海岸,因泥沙供给不足,海岸亦见蚀退,1954—1987年平均每年后退速率1.6—11.3m。大口河以南的龙王庙原在陆地上,现因海岸蚀退,已沦入海中。这一带海岸常发育有低矮的侵蚀陡坎,陡坎下并有贝壳滩或小型贝壳堤。陡坎以外的泥质海滩被潮流、波浪切割,成为许多小泥岛,散布于滩面上,呈现淤泥质侵蚀海岸的特殊景观,地貌与普通三角洲加积前进海岸完全不同。

(三)气候特征

老三角洲大致位于北纬38°10′至39°20′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夏长而春、秋短。如以每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则天津冬季长约155天,夏季约100天,春、秋季各约50—60天。

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1℃左右。天津市区由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形成“热岛”,年均温最高,达12.3℃。热岛效应尤以冬季最为明显。冬季很冷,1月平均在—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多在—20℃左右。夏季炎热,7月平均在26℃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39℃以上。沿海受海洋影响,冬季较内陆稍暖,夏季稍凉。如塘沽一带1月平均气温—3.5—4.0℃,内陆则在—5℃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约550—600mm,沿海略高于内陆,如塘沽、汉沽一带为600—610mm,内陆则仅550—590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两个月(6月底至8月底)的降水量常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多雨年与少雨年的降水量相差3—4倍,因而旱、涝灾害十分突出,最近500年中,有300年都是旱年或涝年。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但降水量只有50—70mm,故经常发生春旱,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夏季不但雨量集中,而且常有暴雨,一天或两天的雨量可达全年降水量的1/3—1/2。如1975年7月29日—30日两天,汉沽暴雨,雨量达363.8mm,等于该年全年降水量的45.4%。加以老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洼地众多,故夏季常发生洪涝灾害。

由于降水量小,风大,故蒸发强烈,年蒸发量一般为1750—1850mm,较年降水量大3倍以上。塘沽沿海蒸发量最大,达1930mm。各月分布以春季、初夏4、5、6月蒸发量最大,月蒸发量均在200mm以上,加以此时日照强,风大,非常有利于晒盐、制盐,故每年4—6月是本区沿海一带盐场生产的黄金季节。

老黄河三角洲因纬度偏北,直接在此登陆的台风很少。据30年资料,仅有一次强台风登陆(1972年3号台风)。此次台风使沿海地区受到重大损失,部分海堤倒塌,新港码头和仓库进水,供电、通讯中断,船只、码头和一些港口设施也受到损失。同时,北上台风也常可影响到本区沿海地带,引起暴雨、大风等。
  本文标题: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3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3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