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概论 > 若干专题-气候过程

若干专题-气候过程

时间:2010-10-03 05:27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4 若干专题

 

4.4.1 气侯的年变化与日变化

 

    众所周知,气候存在日变化和年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地理景观的周期节律性变化,气候日变化和年变化根本上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下垫面的不同反照率,不同含热特性和湿度特性,影响着不同尺度的环流,在地球自转和各种地形作用之下显现出复杂的气候日、年变化现象.在这方面GCM模式已有成功的模拟结果,读者可参阅有关文献.本书限于用零维能量平衡方程来解释海陆之间气温的日、年较差和位相的显著不同.不考虑热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且假定长波逸出辐射、感热交换或蒸发都是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太阳辐射呈周期变化,由热量平衡方程可得:

    

    其中

    

    蒸发率,Sm是地-气系统接受太阳辐射的振幅,ω为振动频率(日变化:

    

    解(4.4.1)得

(4.4.2)

    这表明地面温度亦随太阳辐射而周期振动,其振幅为

    与太阳辐射之间的位相差为:

    如果假定地-气系统的热量变化是先由地表吸(放)热再分别向上、向下传导,则可算得热惯性

    从(4.4.3)-(4.4.5)可得到:

    

    多,位相落后得也更多.其主要原因不是因海水比热大,而是海水的热传导率(Ks)比陆地要大3个量级.

    (2)当下垫面相同时(B,C相同),则日变化(ω大)的位相落后比年变化要多,当Sm亦相同时,年振幅要大于日振幅.

    (3)若不考虑地面蒸发和湍流交换(B变小),则温度振幅增大,位相落后更多(汤懋苍,1989).

    汤懋苍等(1989)具体估算沙漠和海洋两种下垫面的温度日变化和年

    

    =5×104cm2/s,Csd=1,ρsd=2,Ksd=2×10-3,Csw=4.2,

    

    意:λw/λd=26);再取Sm=400W/m2,对中纬沙漠Sm年≈200W/m2,对低纬海洋Sm年≈100W/m2,BR=2W/(m2·K),Hs=12W/(m2·K);E难于确定,暂取E=H≈12W/(m2·K),对沙漠,命E=0,在海洋,

    

    4.4.1.可见计算结果基本能反映观测事实的基本特征.

 

4

.4.2 城市热岛

    在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结果,在热力作用下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如果有盛行风的影响,在岛的下风方出现积云对流,它伸展相当长的距离,并间隔排成云列,该云列是背风波作用下的产物.

    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城市对气候的作用,其作用同海洋热岛效应十分类似,因此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这里介绍Vukovich(1971)用简单线性模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论结果,其所提供的方法也为中尺度气候研究常用.我们仅把问题限制在x、z 轴上.由观察事实我们可以取加热分布为均匀变化温度场,最高气温在城市中心,最低气温在郊区,最大温度梯度出现在城郊之间.并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尺度小,还忽略科氏力的影响.记P′为气压扰动,在无基本风场的条件下,大气运动的线性化扰动方程可写成

    这里K是摩擦系数,并设与时间和空间无关.以上两式对z,x交叉求导并相减后可得扰动涡度方程为

    这里β为-ρ′g/ρ0=θ′g/θ0,θ′是扰动位温,θ0是平均位温,

    

    

    可以看出,这种简化相当于大气是准静力平衡运动的假定.大量的城郊区的地面气温日变化曲线表明,在午后的最高气温时间以后,城郊区的气温均下降,郊区比城区有更大的冷却率,两地区之间的温差加大.为描写这种情形,加热函数形式取为

Q=(Q0+Q′coskx)H(h-z)

    这里Q是单位时间对单位空气质量的加热率r,Q0是平均加热率,与x,t无关,Q′是扰动加热率的振幅,加热扰动与时间无关,它在x方向呈简谐分布,k是加热扰动的空间波数,H(k-z)是Heaviside单位函数.平均加热和扰动加热出现在从地面至z=h的行星边界层内,在z=h层以上,加热率为0.由于Q0<0,|Q0|>|Q′|,以上加热函数基本上可以描写由气温日变化资料表明的冷却分布.

    在以上条件下的线性化热力学方程为

    去β,得

    (4.4.12)式是描写运动的控制方程,方程可以通过分离变量求解.边界条件取为

    这里D是城市热岛影响的顶高,取的是刚盖边界.令

    和

    以上Ap为级数中的振幅项,它表示为

    fp和ξp分别是(x,t)和z的函数.

    将(4.4.14)和(4.4.15)代入(4.4.12)式中,即得

    和

    这里Cp是分离常数和波速.

    取方程(4.4.18)的解的形式为

fp=g(t)sinkx+r(t)coskx (4.4.19)

    则有

    和

    由边界条件(4.4.13)可得

r(t)=0 (4.4.22)

    和

    这个解相当于与加热分布有关的强迫响应,以及与加热引起的重力波有关的阻尼响应.现我们来求解ξp(z).(4.4.17)式中的ω是高度的函数,简单起见,对稳定度取两层模式,令

ω=ω1 0≤z≤h (边界层) (4.4.25)

    和 ω=ω2 h≤z≤D

    

    13)和连续条件

    时,有解

    和

    并且

    从(4.4.29)式的解可得本征值Cp,将(4.4.27)式和(4.4.16)式结合起来求得振幅项.

(4.4.30)

    这样,方程(4.4.12)的完全解为

    上式是通过由(4.4.29)式决定的所有本征值来求和.由于随着Cp的变小级数迅速收敛,实际只需有限的计算.在一定的层结垂直分布,扰动位温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求得的这一无基本气流的模式解表明,城市热岛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双环流圈,在城市为上升运动,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郊区为下沉运动,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

    如果有盛行气流,城市热岛环流则与上述环流有差异,Vukovich得出了另一种模式解:

    设平均风为U,忽略摩擦影响,这时的扰动运动方程为

    同样可以导得涡度方程为

    热力学方程为

    通过(4.4.34)和(4.4.35)两式消去β后得

    用解方程(4.4.11)的方法解(4.4.36)式,边界条件仍为(4.4.13)得

    和

    前面在无基本气流条件,r(t)=0,因而气流型的空间相角始终不变.现在的情况下r(t)≠0,即由于平均气流带来的热量和动量平流,使得气流型在空间发生了位移,并且这种位移是随时间而变的.总之,无平均风情况下的热岛环流系统,是以热源为中心的双环型环流.在大的气流场影响下,城市环境受平均风速作用,城市热源中心上方气流被下沉气流所替代,任何大量的垂直交换受到抑制,降水和对流天气也主要出现在城市的下风方.环流系统是随时间逐渐向下风方向移动的,它的移速受着加热分布、平均风速和瞬变的重力波速的影响.加热分布将促使环流系统回到热源,而平均风和重力波向下游输送热量、动量的作用,使系统继续向下游位移.

 

4.4.3 CO

 

2倍增增温的简单模型分析

    借助全球能量平衡模型,我们可能分析CO2倍增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地球的气温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与行星长波辐射能量平衡的结果,这时有

    式中,S是太阳常数,α为行星反射率,σ为斯蒂芬-波尔兹曼(Stafan-Boltzman)常数,5.67×10-8Wm-2K-4.如果取S为1367±2Wm-2,α为0.3,我们可以得到地球对应的黑体温度为Te=255K(-18℃),它显著地低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Ts=288K(15℃).这种差异起因于“大气层温室效应”(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事实上地球的黑体温度应为大气层平均温度TA,设大气层覆盖地球它对太阳辐射透明而对地球辐射(长波)不透明,其能量一半被大气吸收一半被反射回地面.则有

    将Te等效于TA,容易求得Te =255K时,Ts=303K这一表面温度值又显著高于真实的288K,这是因假定了地面长波辐射不穿透大气.总之,大气产生了温室效应.

    现在说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强调2×CO2的增温效应.地气系统之间,净辐射应平衡为零值,考虑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灰体效应,大气对长波辐射不能完全吸收与反射,记F(Ts)为地面气温为Ts时的气候系统辐射功率,注意到气候系统反射率α与Ts有关,可得

    对于原始平衡的气候系统来说,得到一个能量扰动Q,这个扰动Q由大气CO2加倍引起.容易从(42)式得

    由此得到

(4.4.44)

    这就得到全球气温对外力强迫的响应

△Ts=λ△Q (4.4.45)

    由前面的推导我们知道地球的等效黑体温度Te小于Ts,设Te-Ts=常数.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出射的长波辐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反馈参数

    

    这里忽视了反射系数的变化.(47)由Manabe和Strickler于1964年导出(见Manabe等,1967).

    一般估计2×CO2大约引起4Wm-2的△Q,由此得到2×CO2的直接效应为增温1K.然而气候系统有大量的反馈因子存在,考虑水汽因增温而增多,叠加上水汽增温效应后,λ=0.50K(Wm-2)-1(Manabe,Wetheral,1967).再考虑冰盖,Budyko(1969)得到λ=1.42Wm-2K-1.其它一些效应可能使λ降低,λ的估计值为0.59-1.42Wm-2K-1,如此得到,2×CO2将引起全球平均增温2—5℃.

    关于2×CO2的温室效应,利用GCM模式,从动力学角度作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各种在区域细节上有差异的丰富的结果,有兴趣读者可参阅Horghton等(1990)和Schlesinger,Mitchell(1987).

 


  本文标题:若干专题-气候过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di/211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di/2113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若干专题-气候过程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若干专题-气候过程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