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概论 > 资源分类-资源与人口

资源分类-资源与人口

时间:2010-10-03 04:55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7.2 资源分类

 

    资源外延的广泛性导致分类上的多种方案,按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按自我更新程度及特征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新近我们提出把效用性与稀缺性相结合的“硬资源”与“软资源”划分法.

 

7.2.1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是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狭义的资源往往也就理解成自然资源,例如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局将国土资源分类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六类,都是指自然资源.

    国土局的分类是实体分类,也是一种实用分类,对于完善政府部门的资源归口管理具有实际意义.这六类资源,从它们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来看,显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就目前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而言,土地、水和矿产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因而是人类的紧密层资源;生物、气候和海洋资源,在今天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尚难全面控制、开发和利用,在相当程度上被作为人类活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松散层资源.

    关于人文资源或社会经济资源的提法是新近的,用于指具有人文特点的(或由人类创造和历史淀积的)资源,目前似乎尚无固定命名,我们推荐人文资源的命名,经济资源是它的主要成分.人文资源的内容较自然资源更为庞杂,几乎囊括所有具有资源特性的非自然资源,诸如资金、市场、劳动力、房产、道路、设备、信息等.其中一些资源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甚至本身即为经济活动的必需要素,因此也常被称为经济资源.而另一些资源,如旅游景观、信息等,往往难以估算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它们本身也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只有当它们作为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时,其“价值”才被认识.这一类资源属于一般人文资源,对于这类资源,稀缺性是第一位的,而社会有效性则是次生的.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分法有时也非泾渭分明,有些资源往往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双重特点.比如栽培农作物,它们既是一种结构纯化了的生物群落,因此可以说是生物资源;但同时又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主体,因而又可以说是经济资源.又比如,旅游资源中的自然风景,尽管其成分也是具体的“山”和“水”,但对旅游者来说,重要的已不是这些“山”能开出多少荒地、生产多少林木,“水”能浇灌多少土地、养活多少鱼虾,而是它们对游览者带来多少心理快感和精神振奋的价值,当然对当地居民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带来多少收入(包括旅游业收入),因此它们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人文资源,甚至有一定的经济资源色彩.

    在所有资源中,市场是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相对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前途而存在的,市场和其它资源的空间组合,往往决定了空间的地域结构.(见第六章)

 

7

.2.2 软资源和硬资源

    在《理论地理学纲要》(王铮、丁金宏、沈建法等,1990)中,我们提出了软资源与硬资源的新分类体系.提出这一体系的目的在于:①将效用与稀缺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且更侧重于资源的稀缺性的质的差别;②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模型,特别是硬资源模型.图7.2.1为本文建议的分类体系.

     

 

    所谓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蒂表现为量上具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等.所谓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1.硬资源

     

    硬资源按其量的稀缺特征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硬资源是储量有限的资源,对于自然资源来说,它相当于耗竭性资源(exhaustible),对于人文资源,这种储量消耗主要表现为被占用,比如劳动力和资本的占用.这类资源又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两型.可再生资源处在自发的循环过程中,其循环速度接近或大于人们的开发利用速度,比如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处于相稳定状态或虽有循环但其速度远逊于人类的开发利用强度,如矿产资源等.显然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界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我国某些北方地区,水资源的消耗已接近不可更新的临界.

    第二类硬资源是容量有限的资源,如土地、旅游景观、交通网、气候等,它们可以重复利用,因而也可称之为可重复利用资源(reusable).这类资源的重复利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比如农业对土地的利用以年或季为周期,旅游资源的利用周期相当于游客的平均观光时间,交通网的利用周期与交通工具的速度呈倒数关系,因此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往往表现在“等待容量空出”方面.第二类硬资源也可分为两型,其一是承载性资源,比如土地、交通网等,其容量可用每单位当量的承载能力或服务能力来衡量,当然承载能力与承载内容及承载方式有关,因而称为各种专门的容量,比如土地的人口容量、环境容量,交通网的客货容量(通过能力)等.另一型是条件性资源,它们作为某种优越条件而表现出资源的特点,如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它们提供了某种有效性或有利条件而且表现出相对稀缺性.这种资源的容量与环境的稳定性有关,当环境稳定性未遭破坏时,它的可占用量可达到充分大,即容量充分大(但不是无限大),而过度开发会导致稳定性破坏,使容量收缩.条件性资源有时不用容量来度量,而用间接潜力来衡量,例如可用农作物的单产潜力表示气候资源的综合优势度.

    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对有效性和稀缺性的意义不尽一致.一般地讲,第一类硬资源的社会有效性是第一位的,是内禀的,推动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内在效用,这种内禀有效性也称之为功能性.第二类硬资源通常构成某种特定环境,其相对稀缺性是第一位的,有效性是在稀缺性突出的条件下才突出出来的,如旅游环境、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等都是在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我们才珍视其有效性的,我们称这一特性为优效性.功能性和优效性是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差别.

    两类硬资源的另一重要区别表现在它们的空间可移动性方面.第一类硬资源是各种具象物质,在空间上的富集程度差异较大,而它们的社会有效性往往要到加工地点或消费者手中才能体现,因此具有可移动性,甚至位移是必须的.第二类硬资源一般表现为某种客观环境,它们对地理空间有着极强的“附着性”,或者其效用往往依既定区位而存在,因而具有不可移动性.

    两类硬资源的上述两方面差别,导出了地理学中关于资源开发的两种著名的区位理论.功能性和可移动性的第一类硬资源是指向产业的,即资源优势产生产业优势从而争夺市场,形成帕兰德区位,即市场区位;优效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第二类硬资源是指向市场的,即资源优势产生市场优势从而诱发产业配置,形成杜能区位,即“农业”区位.对某些第一类硬资源来说,如果可移动性并不意味着必须移动,这时资源的区位效应往往也表现出杜能型,例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引致坑口电站的建设,从而形成能源优势的市场区位,导致耗能产业围绕电站布局.但这种区位效应也可视为帕兰德区位的一种特例,因为上述情况一般仅见于煤矿邻近地区不存在其它能源资源的有力竞争,而这种竞争一旦出现,将引致电站与“坑口”的偏离,从而构成一般意义的帕兰德区位.

     

    2.软资源

     

    软资源至少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传染扩散”性能的信息和技术类资源,第二类是作为经济活动外部“软环境”,附着于地理空间的区位和市场类资源.

    软资源不可作本质上的量化,尽管可对它的载体、信息及空间形态特征作量测,但这种量测由于缺少物质能量内涵,因而不具有资源意义.

    软资源的不可量化性,使资源占有者之间形成偏序关系,即可以排序而不可量比的关系.比如工厂布局时我们可以按区位优劣进行厂址比较,说A址优于B址、B址优于C址,但是我们无法量测A址比B址或B址比C址的区位优多少.又比如某厂在建厂之初对市场信息的了解要少于投产以后,但我们不能谈论工厂早期占有的信息比后期究竟少多少;如果甲厂和乙厂了解到同样的信息,也不能说占有同样多的信息,因为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因人而异;当甲、乙两厂各自掌握了对方所不了解的信息时,甚至排序也是困难的.

    信息和技术类资源有四个重要特点.第一是载体依附性,信息和技术是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必须依存于特定的载体,如书籍、磁盘、人脑等,其中大脑是最重要、最特殊的载体,就资源意义上说,任何信息和技术只有输入人脑,才能被转化为有效资源.第二是非消耗性,一个技术不会因为被使用了就消耗了,它们有用过与没用过之分,而无用完与没用完之别.有些技艺也会失传,但这不是因为被利用而“消耗”了,而是随着载体的消失而消失了.第三是可传染性,信息和技术资源对于载体不具有排它性,载体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拷贝”来获取新的资源,这种“学习”和“拷贝”过程是载体的被“感染”,而不是信息本身的增殖;被“感染”的载体数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各载获得的“信息量”的减少,因此信息和技术资源的传播结果是共享而不是瓜分.当然,信息和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变发生损耗和变质,这是传播介质的问题,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第四,时效性,一项技术或一条信息往往只在特定时期内有效,例如关于服装流行款式的信息,往往只在当年甚至当季有效,生产厂家掌握了这一信息,就可能在当年大获利益,但到第二年这一信息就自行失效.时效性是信息和技术类软资源表现出稀缺性的最重要内因,如果只有可传染性和非消耗性,那么信息和技术就不成其为资源,而是比阳光、空气更为一般的遍在现象.时效性标定了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市场价格”,而时效之长短往往与其传播速度和范围有关,一项新的发明传播越广,其“市场价格”越低,因此,这类资源的持有者往往限制其扩散,以控制稀缺水平来维持“高价格”.

    在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占有者的偏序关系中存在一个临界点,偏序于临界点以上的资源占有,并不一定增加资源的有效性,例如生产汽车的厂家了解到汽车的市场行情和消费心理时,也就获得了足够的信息,现在它又了解到某种钢精锅将行销市场,信息量增加了,但这个厂并不会因此可在市场上领先一步,资源的有效性并未增加.

    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也有不同的特点,区别包括:(1)技术资源主要赋存于劳动力资源,而信息资源具多种赋存形式;(2)信息资源的时效周期一般要短于技术资源;(3)信息资源一般不可替代,而技术资源具有很强的内部替代性.

    区位和市场是两种特殊的软资源.区位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开发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在特定地区的“资源总效用”中,区位资源的效用并不是作为总效用的组成部分,而是作为总效用的“乘数因子”.市场资源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指引资源开发方向,是经济活动的定向引力因子,是“吃进”其它资源的一种“负资源”.

    区位的稀缺性起因于它对空间(或土地)的附着性,每个具体的空间单元在特定时期只能有一种利用方式,相应的区位也只能由该种用途占据,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区位资源的稀缺性,况且产业活动的优势区位只分布于地表某些“极化”地点或地带,如沿海、沿河、沿路地带、城市地区等,因此经济活动总是表现出“区位饥饿”.与此相反,市场的稀缺在于它的“饱和”,一个“饱和”的市场,“吃不进”新的资源,因而其自身作为资源也就告罄.区位与市场的一个特性是它是作为硬资源的对偶而存在的,经济活动“从硬资源身上抽了根骨头而创造了区位与市场”,既是硬资源的衍生物,又是活化硬资源意义的对偶.

    当然,在地理学中,区位和市场更多地是作为区域问题来讨论的,但这并不排除它们的资源特性.

    本书暂不讨论文化语言类资源特性,可参见王铮等(1993).

    以后我们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资源的基本类型,如自然型、人文型,而软、硬资源为资源的功能类型.任何分类都是我们对资源研究而诱发的人为选择.一种具体的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表现为资源的不同类型,比土地,作为农业用地时,是典型的第二类硬资源,但作为城市用地时,它的重复利用周期过长而表现为耗竭性不可更新资源;又比水资源,有着更复杂的资源表现形式,水是可以人工运移的,但大规模运移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是负的,也就使它成了事实上的不可移动的第二类硬资源.类型比较稳定的是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所以理论分析中以矿产和渔业资源为典型研究.

 


  本文标题:资源分类-资源与人口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di/2112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di/2112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资源分类-资源与人口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资源分类-资源与人口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