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概论 > 城市化及其代价-资源与人口

城市化及其代价-资源与人口

时间:2010-10-03 04:51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7.6 城市化及其代价

 

7

.6.1 城市化过程

    人口迁移运动,从长远的观点看,不是无目的的和完全随机的,人口个体在迁移中有一种趋向,这就是空间聚集.空间集聚的人口在职业上会产生分工,产生地域特化,这个过程意味城市化.丁金宏(1989)认为人口城市化经历下列两类过程:

     

    1.空间过程——聚集

     

    城市化的空间过程不同于一般人口迁移过程,其差别就在于移动的方向特征.一般的迁移过程源地和目的地可以是随机的,而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位移是朝向某个既定中心的辐合.

    人口向“点”上集中,并在“点”上膨胀,就其原因是“点”的优越区位吸引了产业活动,而产业的聚集意味着就业岗位和生存机会的扩张.被就业岗位吸引来的人口自身又形成一个市场,并创造了更优越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产生了进一步吸引产业活动和人口的乘数效应.

    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过程早在机器工业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但那个时代出现的最大城市人口不过百万,这说明人口的空间聚集规模是受经济水平和交通工具约束的.即使在今天,大城市人口也不会无限膨胀,在发达国家,反聚集——逆城化现象已很普遍.

     

    2.质变过程——非农化

     

    只有空间过程的城市化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进入城市的人口不能在城市中找到适当的非农业就业岗位,将难以生存,是不稳定的.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往往是农村人口先被从土地上排除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到城镇谋取职业,另一部分则仍然滞留在农村,这部分人口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人口.

    我国目前工业经济水平尚不够高,城镇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所以不可能容纳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所有农业人口.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潜在形式,农村工副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其前途,尚难评说.

 

7.6.2 城、乡人口压力

 

    城市化过程是在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压力差驱动下形成的,在城市中,就业岗位是主要承压因子,而在农村,耕地是重要承压因子,因此城乡人口压力大致可用下面的指标来衡量:

Pu=Nu/E

(7.6.1)

Pa=Na/A

(7.6.2)

    式中,Pu,Pa分别为城、乡人口压力,Nu,Na分别为城乡人口,E为城市就业岗位数,A为农村耕地面积.当然这样的指标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丁金宏(1989)提出广义人口压力的概念,设承载人口的主要因子为E1,E2,…,En,它们对人口的承载权重分别为r1,r2,…,rn,定义人口压力指数

Σri=1

    式中,IPP表示人口压力,P表示人口.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土地(生存空间)和经济总量(生活水平)为人口的两大基本承压因子,这时有:

IPP=P/(SrV1-r)

(7.6.4)

    式中,S为土地或耕地面积,V为生活水平或产值、收入水平,r为土地的承压权重.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转化,建议用下述方程来描述:

    式中,u,r分别为城、乡人口,α,β分别为城-乡、乡-城人口转化率,λ、μ分别为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个系统以(0,0)为平衡点,当

    

    上,城乡人口达到平衡.由于r>0,u>0,故需λ-α<0.同理由

    

    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小于城-乡的转化率,而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必须小于乡-城的人口转化率.在城市化初期,城-乡的人口转化率几乎为零,λ-α<0的情况不易出现,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达不到平衡点.

 

7.6.3 城市化的代价

 

    1.城市化代价的意义

     

    城市化过程,使得人口集聚,从而产生局部地区的资源紧张、环境退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发生矛盾.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又不是消极的,人口集聚伴生于经济活动集聚,从而提供工作机会,加速资金周转和技术交流的速度,服务设施也因共享而发挥更高的效率.对比世界上大、中、小城市的经济能力,总的来讲城市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城市化问题上的畏惧心理,或多或少是小农意识的现代挣扎.

    图 7.6.1是A.G.Wilson(1974)建议的城市化模型,这个模型忽视了环境问题、水资源需求问题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补充这类内容,一般来讲,资源与环境问题有图7.6.2的结构形式.

 

 

 

     

    2

     

.城市化代价评估

    城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又是区域发展的根本标志,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因此对城市化的预测成为地方政府正确决策的基础,S.Qutub和H.Richardson(1986)称这种预测为城市化代价评估,其中主要是人口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的评估.

    Qutub和Richardson把城市化代价评计分解成四部分:住房问题、城市内部结构(含能源-动力网络;交通等)问题;投资-就业效益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管理问题;城市边缘带问题.他们认为,分析城市化代价,可以提出几种政策和规划方案,如保持老城不变、发展中心城市、建设新城等,并同时估计可供就业岗位等.我们修改了Qutub和Richardson模型,提出了图7.6.3所示的模型,在这里,我们试图考虑我国特有的一些城镇化问题,如“农转非”问题.

     

 


  本文标题:城市化及其代价-资源与人口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di/2111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di/2111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理论地理学概论:城市化(107)代价(1)
    欢迎你对城市化及其代价-资源与人口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城市化及其代价-资源与人口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