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 >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

时间:2011-02-05 23:0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众所周知,在地理学的术语中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然而,在进行理论和具体区域问题研究时,学者们对区域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则有所不同。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区域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或者说是一个隐含着要素禀赋差异和经济活动差异特质的经济空间。它没有地理界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者们用来标识其研究问题的特性或分析区域经济现象的工具。在进行具体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时,区域则是指具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它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经济活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特征。而且,它还具有空间上的排它性,即在同一时段某个区域是唯一的,不能有另外完全相同的区域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概念还有以下内涵:其一,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其二,区域有大小之分,可以按空间范围大小把区域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系。其三,区域还可分为同质区域和集聚区域。前者是依据所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后者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其四,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区域的结构主要有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的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中扮演某个角色。其五,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六,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

总而言之,区域这个概念是经济地理学构建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开展实践研究的基点之一,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是从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本章主要分析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但是,迄今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结构研究的重点仍然是集中于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原因在于,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经济体制一定、并忽略企业运行效率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本节主要介绍区域产业结构理论。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经济地理学也开始关注经济体制和制度、企业结构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在较大的程度上借鉴了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所谓产业(industry)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相应地,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我们认为,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一、区域产业分类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产业分类有三种,即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和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另外,有人认为采矿业不应包括在第二产业内。第二产业由工业和建筑业构成,其中,工业包括了煤气、电力和供水等行业,但也有人认为这几个行业不应该是第二产业,而应是第三产业。因此,三产业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近年人们又在第三产业中将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等单列,成为第四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而言,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所谓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不难看出,关联产业会因主导产业的不同而相异。

所谓基础性产业则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有的学者则把基础性产业分成以下三类:一是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其产品的可运输性差,只适宜在主要消费地区就近发展;二是广布性基础产业,它的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地区广,布局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少;三是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如运输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potential leading industry)这两个产业。前者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搞清楚这一点,有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制订和实行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是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各产业对要素依赖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如高新技术产业。

虽然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有助于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它难以把各产业明确地区分开。例如,有的产业既是资本密集又是技术密集,有的产业则可能同时兼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产业就不易把它简单地分为某种产业。因此,对产业按要素集约度分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结构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6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结构(1)
欢迎你对区域经济结构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区域经济结构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