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 >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时间:2011-02-05 21:4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在经济地理学家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发展的同时,经济学家从另一角度投以对经济地理现象的关注。第一章已经谈及,经济学家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有重要作用。在之后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也应该不断了解借鉴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观点。本节主要对80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①的经济地理研究观点加以介绍。8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节主要讨论其中的部分内容。

一、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从而使各国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③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即资源禀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来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十分相似。新贸易理论就是企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一)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

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新贸易理论则与此相反,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这正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点。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2.在以上理论前提下,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history-dependent)。克鲁格曼曾列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历史依赖性。如1895年美国佐治亚州的达尔顿(Dalton)一个女孩为了送朋友结婚礼品,制做了一件簇状床罩。这种特殊的手工艺结婚礼品,使得达尔顿在二次大战后成为美国的地毯制造之都。全国最大的20家地毯制造公司中,有6家位于达尔顿;该市和邻近地区有2万人在地毯制造部门就业。其它如纽约州特洛伊的衣领、衣袖制造,纽约州的格拉弗斯维尔(Gloversville)和约翰斯敦(Johnston)的皮手套制造,麻省东北部的制鞋业等,均有与达尔顿相似的原因。但是,一旦区域专业化格局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不断积累发展下去。推延至国家之间,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格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3.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回报状况,取决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

4.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尤其是外部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二)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有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为了理解贸易,必须理解国家之内的区域发展过程。他的新贸易理论力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之间建立关联。他在对比了两种理论的假设之后,将新贸易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理论对运输成本的强调相结合,从而把外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作为解释区域工业集中和区域中心和外围格局的关键。

克氏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些以后,公司会在一些地方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有些情况下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5]。但是,当运输成本降至很低时,生产厂商并不一定要就近布局,生产活动会出现分散化。然而,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的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应用这种理论,克氏解释了美国东北部的工业地带形成原因。

在实践中外部经济十分明显,以至于经济活动总体上和特定工业门类上在空间上均趋于集中。基于对工业区位的研究,克氏认为大尺度的产业集聚区比国家更为重要。他指出,夜间的世界卫星影像显示出的是经济集聚区域,而不是国家。

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氏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lockingin)效应①。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
  本文标题: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4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4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