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一节 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概况(10)

第一节 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概况(10)

时间:2013-03-02 22:0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山坡草地疏林中,可引种作为观赏植物。
   9.外来成分
   目前在本区分布着许多由国外引进的植物,有的已成为造林的重要树种,有的为常见绿化植物,
还有大量花卉、药材、农作物和蔬菜,如刺槐(Robinia psoudoacacia)、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
法国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日本樱花(Prunus yedoensis)、火炬树(Rhus typhina)、
复叶槭(Acer negondo)、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玉米(Zea mays)、洋葱(Allium cepa)等。
   三、植物区系的地区性差异
   陕西黄土高原和长城以北的沙区地域广袤,地形变化明显,各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和降水量以
及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出现了区域分异现象。本区植物区系的非均一现象即地区性差异表现在许多方
面,例如子午岭、黄龙山等山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分条件比较好,交通不便,人为活动弱,
具有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的特点。而山地周围的黄土塬、梁和沟谷地带,环境比较单调,又
遭受人类的反复干扰破坏,野生植物种类显著贫乏,却有不少人工栽培植物和大量杂草,其中不少还
是输入的外来种。植物区系在山区与其周围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在陕西黄土高原区植物
区系的地区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的不同,即在纬向水平空间方面出现的区域分异。
   首先在种类组成方面,南部水热条件优于北部,境内又有子午岭与黄龙山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
植物种类比北部丰富得多。例如耀县(面积1613平方公里)产野生维管植物106科,384属,662种。子午
岭中段葫芦河两侧(面积不详,1954年调查) 86科,243属,346种。向北绥德县(1878平方公里)有植物约
400种;杏子河流域(1486平方公里)62科,174属,238种。再向北整个榆林地区(43578平方公里,包括沙
区)只有87科,290属,527种。长城以北沙区57科,250余种。在这里虽然用于比较的总面积不同,从
中还是可以看出从南而北植物种类逐渐变得比较贫乏的总趋势。
   其次从植物分类群的组成来看,比较原始而性喜温湿的蕨类植物在本区南部有9科13属16种;中
部有6科7属8种,再向北仅4科4属5种,并以木贼类为主;长城以北沙区仅有1科2属2~3种,全部为木
贼科植物。裸子植物中的松科与柏科南部种类较多,有油松、白皮松、侧柏、杜松(Juniperus rigida)、
圆柏(Sabina chinensis)。北部除少量油松、侧柏、杜松外,没有自然生长的圆柏与白皮松,相反却有南
部所没有的臭柏(Sabinavulgaris)、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麻黄(E·sinica)生长。被子植
物广布于全区,但其南部木本植物很丰富,其中许多科是北部所无有或种类很少,例如桦木科、胡桃
科、壳斗科、榆科、木通科、木兰科、樟科、楝科、漆树科、卫矛科、省姑油科、槭树科、七叶树科、
清风藤科、鼠李科、猕猴桃科、椴树科、旌节花科、八角枫科、五加科、山茱萸科、苦木科、柿树科、
野茉莉科、木犀科、马鞭草科、忍冬科等,有些科中的乔木树种在南部山区还形成大面积森林植被。
南部的草本被子植物也相当丰富,某些科也是北部没有分布或种类很少,例如商陆科、酢酱草科、藤
黄科、苦苣苔科、鹿蹄草科、川续断科、天南星科、兰科、薯蓣科等。相反,有些被子植物科的分布
或所包含的种数是以北部为主,南部少有出现或不出现。例如蒺藜科、柽柳科、杉叶藻科、眼子菜科、
香蒲科等,藜科在北部种类很多,排于第四位,而南部种类很少,不为优势科。
   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南北也明显不同。例如南部有白鲜属(Dictamnus) 、吴茱萸属(Evodia)、栾树属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概况(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20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20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一节 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概况(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一节 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概况(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