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二节 黄土高原工业

第二节 黄土高原工业

时间:2013-03-02 07:4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工业发展现状
   建国前,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除几个由官办的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后来虽然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的努力下建起了一些小型工矿企业,但多系土法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产量低,大量工业用品依靠外地输入。到解放前夕,全区拥有工业企业总数不到200个,工业总产值不到1500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5.4%左右。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陕西黄土高原现代工业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立起来,特别是近年来,陕北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85年,全区已拥有工业企业1820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1.16亿元,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6.6%。工业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50年代初期恢复时期和后期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积极执行了党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正确方针,工业门类和工业企业迅速增加,产值和产量也稳步提高,到1954年,工业企业就增加到300多个,工业产品增加到20多种,工业总产值近3500万元。1958年是本区工业大发展时期,工业企业达到500多个,除煤炭、轻纺、电力等部门得到进一步扩大外,还增加了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农机等产业部门,工业产品已在当地工业消费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总产值也达到9000多万元。其二是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该区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缩短生产战线,保证重点的原则,停办和压缩了一些盲目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加强了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和原煤,建材等有地方实力的产业部门的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在调整中稳定提高,1965年达到约12000万元。工业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为后来工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三是70年代地方工业重点发展时期,经过60年代的调整和巩固,至70年代,该区工业进入第二个较快发展时期,原煤采掘、化肥、化工、焦化、水泥、机械、食品、纺织等部门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工业部门的产品除满足地区消费需要外,原煤、水泥、焦炭等已有大量产品外运,工业产品已近百种,197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超过4亿元,是建国初的近30倍。特别是铜川市作为全省能源、建材工业基地也已基本形成。第四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稳步提高、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生产部门较前变化不大,但产品种类、数量则迅速增加,产量也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以平均年递增11%的速度稳定增长,到198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11.16亿元,是1949年的74倍,1975年的2.62倍。
   建国以来,陕北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归纳起来,突出的表现在三点。其一,工业基础不断加强,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现已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以煤炭、建材、食品、纺织、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工艺美术等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特别是煤炭和建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57.3%和23%。其二,工业门类不断增加,企业总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区已发展到分别从属于采掘业和制造业的近30个工业行业150多个生产部门,工业企业也从1949年的不足200个增加到1985年的1800个,增长近10倍。其三,工业产品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产值稳步提高。由于工业门类,工业企业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数,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也很迅速,目前,多数产品已能满足地方消费需要,少数主要产品已有了较大的输出量和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国以来,全区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2.8%,高于全省12.1%的平均水平。
   建国以来尽管该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从总体水平来看,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不高,在全省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仍然是陕北黄土高原工业发展现状的主要特点。从198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该区为43.4%,低于全省66.2%的平均水平,说明该区工业化程度低,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区。
  本文标题:第二节 黄土高原工业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1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1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黄土高原志:黄土高原工业(1)
欢迎你对第二节 黄土高原工业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节 黄土高原工业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