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新地球观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新地球观 >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

时间:2011-02-06 21:5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海底扩张说(theory of sea floor spreading)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关于穿透大洋岩石圈的洋中脊向两侧扩展,不断生成新洋壳的理论,是关于大洋起源及演化的活动论学说。这一学说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主任赫斯(H.H.Hess)和美国海岸和大地测量局的迪茨(R.S.Dietz)几乎同时提出来的。

  赫斯曾是一位航海家,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一艘美国军舰“约翰逊角”号(Cape Johnson)上任船长,军衔是海军上校。约翰逊角号曾在南太平洋巡航,赫斯在执行军务的同时,对这一海域进行了深海测量,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海洋调查,使他萌发了海底扩张的灵感,他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海底的历史》中写道:“我的这一设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证实,因此,与其说是一篇科学论文,倒不如请大家把它看作一首地球的诗篇。”赫斯之所以有这种不太乐观的论说,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固定论仍然相当顽强,另一方面则是那些习惯于埋头在具体地区错综复杂的地质现象中的地质学家,对于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球演化模型感到吃惊,当时有学者竟把这视为“天方夜谭”式的假说。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赫斯的预料,在此后短短的几年中,由于海洋地质研究卓有成效的进展,有关“海底的历史”即海底扩张说实际上已被证实。

海底扩张说

  该学说认为,大洋地壳的莫霍面不是化学分界面,而是物质相态分界面(图4.22),这就是说,洋底地壳层3(玄武岩层)与地幔岩石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岩石类型不同,或者是地幔橄榄岩在温度降低至约500℃时因水化作用而成的蛇纹岩,或者是地幔榴辉岩①因压力降低而转变成的辉长岩。因此,除海底极薄的沉积外,大洋底是暴露于地球表面对流物质的项界,是地幔的直接表现。洋中脊是流圈热对流的上升区及离散区,热流值较高,洋缘的海沟是地幔对流体的下降区,热流值较低,而横切洋中脊的断裂带则是不同区段、不同对流速度的物质因蠕动形成的剪切带②。由此可知,洋底就是在洋中脊产生的,洋盆是新洋壳推动老洋壳不断向两侧扩散的结果(图4.23)。洋底不仅比较活跃,而且是主动地移动着,大陆则是在地幔对流体上被动运移着,犹如被载于传送带上物体的被动移动那样。当大陆被传送到对流体的下降带时,因其质量较轻,难以下沉,而停留在下降带之上,加之大洋壳在大陆边缘海沟转入地下,使大陆边缘受到压缩,形成褶皱山系,随之硅铝层变厚和变形。若大陆之下发生新的对幔地流上升体,则大陆就会产生新的断陷裂谷带,并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大洋。

海底扩张说

  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一切完全是基于大洋中脊处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迫使大洋底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洋脊处地幔物质上涌,海沟处地幔物质下降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则是其下部地幔对流,即地幔流在粘滞力的作用下,像传送带一样,推动着岩石圈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结果。

海底扩张说

  按照对海底扩张说的上述理解,结合全球海陆布局,可以把它归纳为如图4.24所示的一幅示意图。首先应把洋中脊看作是地幔对流物质上涌的出口,新的海底地壳就是由这里产生的。新的海底产生后,它就逐渐向中脊两侧扩张,当它达到海沟后则又重新沉降到地幔中去。大洋岩石圈就是这样一面生长、一面消亡而不断得到更新的。

--------------------------------------------------------------------------------

  ①榴辉岩与玄武岩成分相似,但成因不同。玄武岩为火成岩,榴辉岩是由橄榄岩经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变质岩。
  ②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应变(物体上原互相垂直的两微小线段所夹直角的改变量即剪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本文标题:海底扩张说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uan/2431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uan/2431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海底扩张说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海底扩张说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