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探险揭奥秘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探险揭奥秘 >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2)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2)

时间:2010-01-29 01:3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地理教师网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这部著作的最初稿本共计240多万字,是徐霞客毕生心血的结晶,是他的意志与才华所融合而凝成的科学与文学的硕果。史夏隆评论说,这是徐霞客“一生心血,走笔成书”的杰作。但因300多年来辗转抄录,散失残缺,迄今仅存20卷,约计60万字,还能见到其宏博的内容。

    虽然书名为游记,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家所写的游记,而是集地质、地理、水文、气候、植物以及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的科学内容与风土人情的巨著。其中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尤为珍贵,钱谦益曾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西方的地理学界对这部巨著曾赋予高度的评价,并在19世纪时即翻译过去,作为他们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文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名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对本书曾作这样的评说:“他的游记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纪录。”

    《徐霞客游记》的最大成就是在地理学方面。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而系统地描述岩溶地貌的科学纪录,比以往地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喀斯特)地貌的德国地理学家  曼于1858年记述岩溶地貌还要早200年。

    徐霞客从湖南经广西到云南的行旅中,一路上正好都是石灰岩地貌发育区。他正确地描写了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莲出水”;阳朔周围则是“碧莲玉笋世界”、“山复峥峥,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给这些岩溶地貌专门命名了“石峰”、“石桥”、“环洼”之类。他前后探索溶洞共达百余个,且考察精细,一丝不苟。比如在桂林调查七星岩溶洞群时,手擎火把,目测步量,将全山15个溶洞的分布规律、结构、特征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记录。他认为石灰岩的质地比较坚硬,不易作机械风化破碎,但易被水流溶解。所以,凡石灰岩分布区,平地多拔起的奇峰,山内则多空洞,洞内又因地下水的长期活动,溶解与侵蚀并进,使溶洞日益扩大。洞中渗透的水中,溶解了高浓度的碳酸钙,当其附着于洞顶和洞壁上,就会凝结起来,形成钟乳石,当其滴下,在洞底或洞壁上凝固聚积,则形成石笋。这些见解与记录,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系统又最早的岩溶地貌学的宝贵文献。

    其次,徐霞客对水文学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自《禹贡》以来,都认为“岷山导江”,即长江的发源地就是岷江的发源地。但徐霞客经过野外的调查研究以后,提出大胆的质疑:黄河的发源地在昆仑山以北的星宿海,但河水的流量不大,其宽度也不及长江的三分之一。反之,长江的流量远比黄河巨大,为什么发源地反而比黄河短呢?为了解开这个自己提出来的谜,于是他“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经过数千里的跋涉,终于查清楚并确认长江的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然后写成《江源考》,这是我国地理学上的重大发现,但可惜的是,至今所见到的这本书已非完整的全文,而是残缺本了。

    又比如,在南方诸水系中的南盘江(云南省的第四条大河),关于它的发源、流向,历来记载都很模糊,经过徐霞客的实地考察以后,写出《盘江考》,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将其支流写成上游的错误,并分别确定了交水和可渡河各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的发源地。近代我国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的丁文江,在其《徐霞客年谱》一书中,特意称赞《盘江考》是全游记中最重要的篇章。

    与此类似,徐霞客在福建旅行时,将九龙江与建溪作了比较,指出两溪的发源地高程颇为相仿,但两溪内的急流、险滩的分布却不相同,提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地貌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用现代地貌学的概念来说,距离侵蚀基准面(海洋)愈近、流程愈短的,则多险滩了。

    此外,他还提出了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山削成壁”的概念,这是流水侵蚀地貌的重要见解和特点。

    第三,徐霞客对火山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也颇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在游记的《硫塘吼虎》(1639年5月)一节中描述了滇西腾冲活火山喷发后(离徐霞客看到时仅过去30年)留下的温泉及其周围的情景,因火山喷发导致附近山林烧毁的生动场面,并指出硫磺等岩石与矿物都是火山的赐予,这是很正确的论断。

    第四,徐霞客对旅途中所见到的或亲身感受到的自然物体与现象,诸如岩石、矿物、植被、气候等各方面都有浓厚的兴趣,并着力加以描述。甚至在武当山等地,不辞辛劳与艰险采集了榔梅;在嵩山采集了金莲花;在五台山采集了天花茶等珍稀名贵的标本,作进一步研究。

    徐霞客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地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几位著名文人都无不异口同声地称赞,如陈函辉说:“霞客工诗、工古文词,更长于游记。文湛持,黄石斋两师津津赞美。”钱谦益称他的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奚又溥更以为“固应与子长之《史记》并垂不朽”。美誉之辞,无以复加。

    徐霞客一生的绝大部分岁月都是在荒山野岭间度过的,直到1641年,56岁时,因病魔缠身,不得不中止旅行,只好返回故里。此时,他将自己几十年来收集的岩石、矿物、植物标本一一摆设在病房内,朝夕摩挲相对,在抚摸中回忆毕生的考察事业,内心发出微笑,好像在说,我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期望,然后,静静地闭上眼睛与世长辞而去。

    1979年,在他的家乡江阴市街头,落成徐霞客雕像,在其祖居处建成徐霞客纪念馆,并在东西两壁上镶嵌着77块明代的晴山堂石刻,记载了徐霞客的家世及其一生的旅游活动的事迹,成为目前研究徐霞客的重要资料,吸引海内外学者来此拜谒。


  本文标题: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aomi/59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aomi/59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地理探险揭奥秘:徐霞客(9)徐霞客游记(1)
欢迎你对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