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杂谈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地理杂谈 > 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内涝风险

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内涝风险

时间:2013-01-05 09:5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巴黎:下水管道规模超过地铁

  被塞纳河贯穿的法国首都巴黎,是一座海拔较低的城市,而且呈现北高中低的盆地地形。但是在年平均降雨量642毫米的情况下,却很少出现下雨积水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这跟巴黎建有完善独特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统不无关系。约3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人,显示了这一排水系统的发达。

  早在1852年,巴黎的排水系统就被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到1878年时,巴黎已拥有了长达600公里的地下水道网。目前,巴黎的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达2400公里,其中污水处理管道总长1425公里。这个网络另外还包括污水干管、管道间接管、溢洪道、排水沟渠和疏通管道等,规模比四通八达的巴黎地铁还大,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

  按沟道大小,巴黎的下水道可分为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三种。其中排水渠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在小下水道中设计建造的蓄水池,被利用来增强冲刷效应,避免下水道堵塞。雨水和废水通过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者直接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

  近年来,巴黎市新建的两个电脑控制的污水和雨水压力提升厂加速了下水道废水和雨水的流动,同时负责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此外巴黎还陆续建立了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净化站,保证通过下水道流入塞纳河的水的质量;在横穿城市的塞纳河河底建立了7条自动虹吸通道,将城南的废水与雨水引到城北。

  柏林:民防力量多为志愿者

  德国首都柏林最近一次遭遇城市内涝是在1905年,当时部分城区积水达半米。百余年来,即使连续遭遇强降雨,柏林也再没出现过内涝。

  在面积达892平方公里的柏林地下,铺设有总长9400公里的下水管道,超过柏林到北京的距离。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强降雨,柏林下水道系统还在施普雷河等地设有160多个紧急排水口、50多个蓄水设施,这些蓄水设施可承接约22万立方米雨水,减轻河道压力。至2020年,柏林将把蓄水容量升至30万立方米。目前,柏林水务公司已建成一套中心控制系统,以监测和控制所有排水站和蓄水设施。

  柏林水务公司是柏林下水道系统的唯一维护和管理者,公司发言人阿斯特丽德·哈克内施伦普说,柏林还没出现过如北京那么严重的降雨,但柏林排水系统容量巨大,即使遭遇强降雨,街道也只会出现短时的轻微积水。

  另外,德国把民众自救互救作为民防重要环节之一。德国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防灾课程,从小培养德国人的防灾意识。

  主管联邦级救灾的联邦民防与。救灾局在网站发布关于如何应对灾害的宣传单、手册,告诉民众如果遇到火灾、洪灾甚至核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在德国170多万民防力量中,99%为志愿者。其中有10多岁的少年,也有60多岁的老者。他们平时是学生、工人、商贩等普通人,同时接受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的专业训练,一旦出现灾情便可成为消防员、救护员、物资运输司机等救灾力量。

  香港:天灾应变计划井井有条

  7月24日凌晨,随着强台风“韦森特”逼近,香港挂出13年来首个代表最高警戒级别的“10号风球”。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香港公共交通中断、多处出现建筑物损毁与树木倒塌,逾百名市民受伤,但未出现死亡个案。这主要归功于特区政府有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注重平时的管道维护与监察,强调部门间统一协作与日常市民教育工作。

  香港水浸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为严重,大雨时常造成齐腰深的积水。对此,特区政府在1996年开始实施“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统计显示,自1995年起,香港防洪投入共220亿港元,目前全港水浸“黑点”已从当年的90个降至15个。

  除了平时的维护以外,各类天灾来袭之际,香港特区政府各部门还会依照《天灾应变计划》统一调度、各司其职。

  以此次“韦森特”袭港为例,当其靠近我国东南沿海时,香港天文台即开始发出一系列警告信号。从天文台发出最低的一级信号起,香港的电视、广播和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都会有提示信息,告诫市民警戒信号正在生效;针对容易在大雨中出现内涝的城市“黑点”地区住户,特区政府渠务署还会专门提供“预警短信”服务。

  针对五个不同级别的风球,政府也有明确的应对措施。挂“3号风球”时,幼儿园停课;到“8号风球”,则全城学校停课、公司停工、渡轮停运、大部分公交线路停驶,仅地铁提供部分服务。“8号风球”挂出后,政府会立即成立紧急控制中心,由渠务署、民政处、消防处、警察部门等共同组成,负责全面协调因大雨造成的水浸、路面交通、人员疏散等问题。并在各区设立临时庇护中心,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躲避场所。

  东京:对雨水和淤泥进行再利用

  日本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国家,降水量相当于世界平均降水量的近两倍。但是记者在日本工作期间,却从未目睹过降雨后东京出现过严重内涝的情况。这得益于东京采取的诸多措施。

  1994年,东京都中心部分的23区就实现了百分之百下水道覆盖,总长达到约1.6万公里。此外,东京还建设了大批排水泵站。

  东京河流纵横交错,且有众多湖泊和池塘,这些河流和湖泊在大雨到来之时,可作为排水渠和蓄水池之用。但是如果降雨量过大,会使局部河流泛滥,有可能造成都市内涝,所以日本非常重视建设雨水蓄水池,对超过河流泄洪能力的洪水在进入河流前进行临时贮存。

  现在,东京都内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其中东京都墨田区是日本雨水利用的样板,方法是简单而实用——收集降落在屋顶的雨水,用来洗车、浇花、种菜等。位于墨田区的两国国技馆是大型公共设施利用雨水的先驱,国技馆8400平方米的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

  对于下水道的淤泥,东京都也进行了有效利用。东京都东部污泥处理设施每年产生9.9万吨下水污泥,可以制造8700吨碳化物,代替煤炭,提供给福岛县磐城市的常磐共同火力发电站使用。与以前单纯焚烧污泥相比,可以每年减少3.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标题: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内涝风险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atan/4367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atan/4367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内涝风险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内涝风险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