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太阳辐射(5)

太阳辐射(5)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这些微粒的地理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尤其是近几十年间,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过去有了更大的规模,因此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干扰,使得这种削减太阳辐射的微粒的地理分布更加不均匀。例如兰斯伯格(Lengsberg)在1941年时就报道,直径小于0.2微米的微粒(即“埃特肯核”),在城市上空比乡村上空平均多16倍,而比海洋上空多160倍。又如在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的一次大烟雾,曾造成4000人死亡的惨剧。大气中微粒的这种不平衡分布,对一个系统的能量输入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美国的伯莱格曼(Bridgman)在1976年第二十三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曾宣读了他的报告,其中指出根据他在威斯康辛州的观测实验,由于城市区这种微粒及其他污染,致使直接可见光辐射的光谱改变相当明显,其结果是:农村较清洁的大气,与城市的相比,其直接可见光辐射平均约大29.4%。

  (4)地球表面接受了太阳辐射后,必然要按照前述的斯蒂芬定律向外界发射能量。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按绝对温度计算为288°K,它向外发射的平均能量是390瓦/平方米(与此对照的是,太阳向外发射的能量为7.3×107瓦/平方米),当然这是将地球看作理想黑体时计算出的结果。对于非黑体来说,它所发射出的能量遵循下式:

  φ=εσT4 (5.7)

  式中ε代表非黑体表面的发射率。黑体的发射率ε=1,而一切非黑体的发射率ε都小于1。在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表面的长波发射率ε均介于0.90~0.98之间。由此看来,物体向外辐射(亦称热辐射)的数值,仅仅取决于该物体的温度。1970年巴乌尔(Baur)曾经对此作了计算,结果如下:

  

  碧空条件下海平面的净红外热量损失,已为表5-6所列数值所表达。表中数值虽然并不完全是海平面的向外发射值,但与此值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该表是苏联布德科1956年的研究结果。

  (5)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不能满足于仅仅计算出辐射的数量,还进而关注到辐射能的光谱分配。在农业生物层中,农田生态系统内物质积累的光化学反应步骤,也仅仅只响应于某一特定的辐射能波长范围。对于黑体的辐射能光谱分布,可由普朗克定律(Planck’sLaw)所阐述:

  

  式中iB为单位波长的能量通量密度(瓦/米2),亦称光谱发射;k为波尔兹曼常数,等于1.38×10-23焦耳/°K;h为普朗克常数,等于6.6256×10-34焦耳·秒;λ为波长;c为光速;T为绝对温度。

  由此引证出根特(Gate)制定出的不同自然表面的光谱吸收率,见图5-4。

(三)能量组成的各分量及净辐射

  太阳辐射能,以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作为比较的基础,在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到达地球表面后,将由下列各个分量组成,即直接太阳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及大气长波辐射。

  1.直接太阳辐射S0

  在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于大气分子和臭氧的吸收和散射,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及液滴的选择吸收,由于大气中尘埃及其他微粒的吸收和散射等,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削弱。总的说来,由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吸收带一般位于太阳辐射光谱的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大气通过吸收作用对太阳直接辐射所造成的削弱并不太大。相对说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则是削弱太阳辐射能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太阳辐射(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6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太阳辐射(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太阳辐射(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