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太阳辐射(2)

太阳辐射(2)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态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而其内部温度通常认为可达4000万度。太阳直径约为139万公里,表面积为6.075×1012平方公里,体积为1.42×1018立方公里,比地球约大130万倍,但是其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1/4强。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当中是不断变化的,平均距离为1.495×1011公里。一年之内,由于地球绕日运动的椭圆形轨道,日地距离的变化达500万公里,其变化状况是:

  季节 日地距离(公里)

  1月1日 147001000(最小)

  4月1日 149501000

  7月1日 152003000(最大)

  10月1日 149501000

  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动,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的年变化,为太阳辐射年平均值的±3.5%。

  太阳的表面温度较高,它发射出的射线,波长相应较短,所以人们也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以区别于从地球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太阳辐射能在真空中传输,它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并且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两种特性。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方式在真空中传递时,不需要任何物质做媒介。假如其传播不是在真空中时,则辐射能量将会被传播途径中的介质吸收、散射或反射而削弱。为了说明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基本规律,首先需要明了太阳常数的含义,它是计算太阳表面能量平衡的基本依据和最高临界。

  所谓太阳常数,是指位于地球的大气层外,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垂直于太阳射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数值。长期以来,太阳常数被近似地认为是1.9卡/平方厘米·分;也有人取作为2.0卡/平方厘米·分。在50年代全球范围内组织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中,确定太阳常数等于1.98卡/平方厘米·分。但最近的观测表明稍小于此值,介于1.94~1.95卡/平方厘米·分之间。70年代以来,由于火箭和高空气球的探测,将太阳常数订正为1.94卡/平方厘米·分。

  1968年,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应用X—15火箭和低空飞机,多次测定了太阳常数,其测定结果为:

  

  应当指出,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太阳常数的理论真值,而是它的条件值,即相当于抵达大气对流层顶的太阳辐射能数值,这对于实用的目的而言,是十分便利的。目前这个条件值通常采用1.90~1.92卡/平方厘米·分。

  确定了太阳常数值后,便不难推算出整个地球表面所截获的太阳辐射能总值。这个总值等于太阳常数与正对太阳时地球最大截面积的乘积。地球的最大截面积可以根据其半径计算出来,约为1.3亿平方公里,因此所截获的太阳辐射能总量为2.5×1018卡/分。事实上,地球并非是一个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平面圆盘,而是一个旋转的椭圆体,其实际表面积是该截面积的4倍,这样每平方厘米平均所收入的太阳辐射能,只能是太阳常数的1/4。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其数量的大小已如上述,是用太阳常数表达的。处于此种状况下太阳辐射的光谱分布又是如何的呢?最近已较精确地分析出,它与穿过大气到达地表面以后的太阳辐射光谱分布差异很大。现将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光谱列于表5—4。

  

  通过对于太阳常数及其光谱分配的了解,对于穿过大气抵达地球表层后的太阳辐射数量与光谱分配,就具备了一个可供对比的标准,这对于进一步考虑能量平衡尤其是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有极大价值。

(二)能量接收的一些基本概念

  由太阳发射出的太阳辐射能,在抵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时,其数值为S0/l2,其中S0为太阳常数,l为给定时间的日地距离与平均日地距离的比值。这样,在地球的水平面上,如果暂不涉及地球表面外围的大气层及其它因素的干扰,则它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数值为:
  本文标题:太阳辐射(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6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太阳辐射(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太阳辐射(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