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国内地理新闻
当前位置: > 地理新闻 > 国内地理新闻 >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时间:2013-01-23 06:49 来源:我国环境报 作者:刘晓星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个专项规划,对于指导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专家表示,《规划》的发布,预示着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
  而2012年连续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和《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都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的产值将达到每年75亿元~100亿元;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要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这相对于“十一五”期间产能提高3倍以上。
  但记者调查中却发现许多产能闲置的问题,那么,“十二五”规划对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海水淡化技术水平能否满足产业化需求?海水淡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的路上还有哪些问题存在?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产业技术水平如何?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水平低
  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海水淡化。但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两项核心技术膜法和蒸馏法仍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以占据我国海水淡化市场份额67%的反渗透法技术为例,其最主要核心原材料反渗透膜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目前中国有90%的反渗透膜仍需从国外进口。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速,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水平低。
  技术方面,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蒸馏法用耐海水腐蚀管材、蒸汽喷射装置、热效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产业发展方面,我国从事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和工程成套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制造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进程;制造产业链尚未形成,即便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原材料仍需要进口;还未形成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群,市场竞争上也不具备与国外公司抗衡的能力。
  产业发展还有哪些现实障碍?
  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水务体系,自来水可以享受保护性价格优惠。但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独立于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没有形成合理统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机制尚未建立。
  在中国水务市场上,海水淡化产业为市场化运作,所以在发展初期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民间资本而言,进入这个产业存在门槛高、管网并网难、资金回报周期长、项目收益率低、高能耗低产出等问题,因此投资者一直持观望态度。
  此外,还存在管网建设及环保问题。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网普遍是水泥和铸铁。而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铁管长期被腐蚀后会出现红色的水,颜色及口感都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全面改换地下供水管网成PVC管,那么巨大的管网建设成本将推高淡化海水的成本价格。
  在环保方面,每淡化1吨海水就要生产出1吨浓缩盐水,而浓盐水排放过多将污染周边海域。在浓盐水利用方面,如果用浓盐水大量提炼食用盐,将会造成制盐产业的过剩。
  《规划》怎样促进产业发展?
  将提高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增强竞争力
  针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提高产能、完善产业体系和增强竞争力等目标。具体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建立完整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拓展海水淡化市场,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国内地理新闻:海水淡化产业(1)
欢迎你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