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土地资源(3)

土地资源(3)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就全国而论,88.4%的耕地分布在东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和耕地集中程度的不同,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最多的甘肃和内蒙古人均耕地5亩多,其次黑龙江、新疆、西藏4亩多,宁夏、吉林3亩多。多数省区在1~3亩,最少的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市,不及1亩。

  根据水利条件和利用方向的不同,全国耕地可分为水田(占全部耕地的26.8%),水浇地(占17.6%)和雨养旱地(占55.6%)三大类。水田的90%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余零星分布在北方的宁夏平原、辽河平原和京津地区。水浇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其次是汾渭平原、河套地区、新疆和甘肃河西绿洲。旱地则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以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比较集中。

  中国地形复杂,耕地按所处地势的坡度大小可分为平耕地(坡度<8°),缓坡耕地(坡度8°~25°),陡坡耕地(坡度>25°)。平耕地占全部耕地的64.89%,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以东北、华北较为集中,大多是江、河、湖泊冲积土,耕层深厚、肥力高、耕作方便,一般是高产良田。缓坡耕地占耕地的29.64%,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区,地力中等,其中23%已改造为梯田。陡坡耕地占耕地的5.47%,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区,全为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生产力低,属于改造对象。

  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耕地利用程度差别大。以复种指数来衡量,1990年全国平均为155%;最低的青藏高原不及95%,根本不可能复种;西北干旱区和东北区在100%上下,基本上为一季作物区;黄土高原110% ~130% ,华北区130%~150%,二年三收;西南区150%~200%,一年两收;华南区200%,两年可五收;长江中下游区,180%左右,一年两收。

  耕地利用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占播种总面积的76.5%,其次是经济作物,占14.4%,其他作物(绿肥、饲料等)占9.1%。粮食作物中以稻麦等细粮为主,占55.8%,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为辅,占44.2%。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近年有所上升,尤其是油料、糖料和烟叶扩展较快。

  各地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稻主产区,粮食亩产一般达500公斤,最高的太湖流域亩产可达800公斤。而另一方面,北方的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山区的旱地,因水土流失、风沙或盐碱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水平低,一般都在200公斤以下。据1983~1986年全国分县统计资料分析,其中亩产超过400公斤的高产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32.2%,所产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23%;亩产200~400公斤的中产地占耕地27.29%,产粮占全国的30.23%;亩产低于200公斤的低产地占耕地34.9%,产粮占全国的26.54%。由此可见,中低产地所占比重较大,而目前生产水平偏低,耕地利用还存在着一定潜力。1990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242公斤,虽然高于世界平均165公斤,但低于日、德、法、美等国。生产力低的原因固然和自然环境有关(土瘠、坡陡、缺水、风沙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土地仍然停留于掠夺式的经营,投入少,生产条件差,因而使地力下降。加强用地和养地结合是当务之急。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

  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 000吨。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6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62.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土地资源(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土地资源(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