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粮食问题(3)

粮食问题(3)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中国粮食问题不仅表现为供需总量的平衡问题,也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供需态势有所变化,大致可分为:

  余粮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北、江苏、新疆、湖北、湖南、安徽。

  基本平衡区:江西、辽宁、四川、河南、宁夏、浙江、广西。

  缺粮区: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

二、中国可以养活自己

  诚如上述,中国可以养活自己,根据如下:

  1.粮食增产潜力大

  首先可在土地利用上挖掘潜力。如前述全国耕地平均复种指数如从155%提高到160%,相当于扩种1亿亩,可增产粮食0.24亿吨;有选择地开垦后备耕地资源1亿亩,又可增产0.24亿吨;全国有中低产田14亿亩,如在2000年前能改造4亿亩,每亩以增产200公斤计,则可增产0.8亿吨。

  其次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存在很大潜力。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还低于一些讲究科学种田的高产国家。如80年代中期,世界谷物平均亩产170公斤,中国259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低于一些高产国家。如荷兰最高达462公斤,比利时、英国、日本400公斤上下,法国、韩国、德国350~380公斤,美国308公斤。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粮食单产水平相当悬殊。最高的如太湖流域水田亩产可达1000公斤,而最低的如内蒙古西部受风沙侵袭的旱地,亩产不及50公斤。通过治水改土、科学施肥、推广良种等措施,可以缩小低产与中产以及中产与高产田之间的单产水平差距。自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玉米增7~8倍(1992年平均亩产达261公斤),小麦增4~5倍(1992年亩产235公斤)。中国同样可以创造条件发掘这方面的潜力。如 1994年,世界水稻平均亩产 236公斤,最高单产(澳大利亚)达556公斤,中国为358公斤;小麦世界平均亩产167公斤,最高(荷兰)达599公斤,中国为230公斤;玉米世界平均亩产246公斤,最高(荷兰)达1667公斤,中国为311公斤。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提高作物单产仍有较大潜力。

  集中力量建设大规模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商品粮供应。从全国着眼,重点抓好耕地集中连片、生产条件好、基础扎实、潜力大、粮食生产商品率高的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平原;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华北黄淮海平原,共8大片以商品粮为主的全国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承担粮食生产的重头任务,确保生产1万亿斤商品粮的实现,作为国家调节粮食平衡的基础。这8大基地集中了全国28.5%的耕地,生产全国33%的粮食,净商品率平均达28%。这8大基地所生产的棉花、油料和肉类也各占全国产量的1/3左右,可见其重要,国家要给予特别支持,使之巩固、提高。保持以南方为主的水稻面积4.9亿亩,以北方为主的小麦面积4.6亿亩,以东部和中部山丘地带为主的玉米面积3.2亿亩;设法扭转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粮食减产的局面。

  提倡节约用粮,减少粮食的浪费和损失也有很大潜力。例如全国每年酿酒用粮已超过250亿公斤,要减少或控制烈性白酒生产,减少白酒在酒类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以发展果酒来补充替代。再如粮食每年在收割、运输、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竟达225亿公斤之多,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至少可节约100亿公斤粮食。

  2.利用非粮食资源,广辟食物来源

  长期以来,解决粮食问题只囿于粮食作物上做文章,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也把粮食生产取代整个大农业。在50年代末由于政策失误,出现严重粮荒的“困难时期”后,又不顾因地制宜原则而片面机械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于是在林区出现伐林开荒,在牧区把水土条件最好的冬春草场也开垦种粮,在南方很多具有蓄洪功能的大湖水体也筑圩造田,其结果是得不偿失,造成难以弥补的失误。
  本文标题:粮食问题(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6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粮食问题(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粮食问题(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