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北师大)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北师大) >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时间:2010-01-29 01:24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视觉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研究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线索,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独立方式。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倚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合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我国有它的修订版。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上述公式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因为智力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由此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该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它假定同年龄组测量成绩总平均数为100,用个人实际得分与总平均数比较,确定其在同龄组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以此判定其智力水平。


  本文标题: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539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5391.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教育心理学(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