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水文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水文学 >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6)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6)

时间:2010-01-29 03: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六、裂隙水

  裂隙水是指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裂隙水的埋藏、分布与运动规律,主要受岩石的裂隙类型、裂隙性质、裂隙发育的程度等因素控制。与孔隙水相比较,裂隙水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裂隙水埋藏与分布极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是由贮水裂隙在岩石中分布的不均匀所引起的。岩石裂隙发育的处所,容易富集地下水;反之裂隙不发育也就难以集聚地下水。裂隙水的这一特性,往往造成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钻孔,它们的出水量可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倍。

  实际表明岩石的裂隙率与岩相变化有关,一般粒粗坚硬的岩石的裂隙率要高于细粒柔性的岩石。

  第二,裂隙水的动力性质比较复杂。由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裂隙大小、形状以及充填情况的不同。水在裂隙中的运动性质,诸如动水压力、流速等就不同,即使处在同一基岩中的孔隙水,也不一定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水的运动下象孔隙水那样沿着多孔介质渗透,而是沿裂隙渗流及网脉状流动,而且其透水性往往在各个方向上呈现向异性的特点。

  第三,基岩裂隙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通常由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裂隙率迅速递减,裂隙水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亦存在分带现象,主要表现为渗透系数迅速减小,井孔的涌水量,随着深度增加先是增大,到一定深度后,又急剧减少。

  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广布的山区,平原地区一般仅埋藏于松散沉积物所覆盖之下的基岩中,在地表极少出露。裂隙水象孔隙水一样,亦可按埋藏条伴区分为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此外按裂隙的成因不同,可分为构造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及风化裂隙水。

  七、岩溶水

  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的溶隙中贮存、运动的地下水称岩溶水。我国可溶性岩石广布,尤其是广大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岩溶水分布极为广泛,水文情势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岩溶水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岩溶水的不均匀性主要是由于可溶性岩石强烈的透水性,以及岩溶空隙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象石灰岩其原始孔隙很小,透水性能差,但经溶蚀以后产生的不同形状的溶隙,包括溶蚀漏斗、落水洞、溶洞,其渗透性能可比原始的孔隙增大千万倍,一些巨大的地下管道和洞穴,可成为地下暗河,加上岩溶发育程度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促使岩溶水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均匀性,而且往往造成地下埋伏有暗河,而地表水难以滞留而干旱缺水。

  第二,地下径流动态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岩溶水的地下径流速度比其他类型的地下水流要快,各向异性强,即使处在同一水力系统内,不同过水断面上的渗透系数、水力坡度、渗流速度各不相同,往往是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并存。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岩溶水的水位与流量过程,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变化。其水位变幅可达几米甚至几十米;流量可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倍。

  第三,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无压流与有压流相互转化 岩溶地区从分水岭到河流各排水基面,一般均具有向地表径流迅速转化的趋势。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岩溶程度差异、岩性以及构造条件、地貌形态变化等的影响,造成地表明流与地下暗河之间频繁交替转化的现象。当地下径流遇到非可溶性岩或阻水断层的阻隔时,则常以泉或冒水洞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明流。

  从总体上看,岩溶地区的地下径流总是趋向附近的排泄基面、向河谷或低洼处汇聚,以水平循环运动为主;但在岩溶化地块发育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和漏斗成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通道,水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相互之间水力联系很差。

  当地下径流由过水断面比较窄的裂隙处向开阔的溶洞发育地段汇聚时,承压性质的水流可转化为无压水流;反之无压流又可转化为有压流。

  此外,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的分水岭一般来说不相重合,这主要是由于地表和地下的侵蚀营力不同,侵蚀速率不同,尤其是可溶性岩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异等所致。
  本文标题: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uiwen/1007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uiwen/10070.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