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亚洲-中亚

亚洲-中亚

时间:2011-02-08 21:3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五节 中亚

中亚包括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等五个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远离大洋。该区西起里海,东邻中国新疆,北与俄罗斯毗邻,南与伊朗和阿富汗接界。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 000多万。

该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势西低东高,平原地区荒漠与半荒漠广布。干旱和大陆性强是这一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温差大。大部分地区降水在200毫米以下。干旱缺水限制了该区产业活动,尤其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获得丰产。

中亚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矿的重要蕴藏区。铜、铅、锌、铬、银、钨、铋等储量甚丰。里海东岸的石油,土库曼东部与乌兹别克西部的天然气储量也十分可观。

该区土地资源丰富,牧场有2亿多公顷,遍布全区;耕地有4 000多万公顷,主要集中于哈萨克北部,其它则分布于绿洲及有灌溉条件的地方。

中亚各国人口以哈萨克(2 032万, 1990年)、乌兹别克(1669万, 1990年)两国居多,其他三国均为四、五百万左右。其民族则以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和吉尔吉斯人为主,近千万的俄罗斯人是近一个多世纪随着俄国向中亚扩张及苏联时期移民所形成的。这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年增长率均在20‰~30‰左右。中亚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连接我国与欧洲之间的古丝绸之路途径中亚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很深。

长期以来,中亚的经济以游牧业为主,现代工业起步于本世纪初,种植业与植棉业主要是在苏联时期发展起来的。目前,中亚地区较突出的是采矿与矿产加工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三大经济部门,各国又各具特色。哈萨克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部门也比较齐全。乌兹别克就面积和人口而言,在中亚均居第二位,境内70%为荒漠和半荒漠,在河谷与山麓平原地区形成费尔干纳、泽拉夫尚、塔什干和饥饿草原等“绿洲”,这里人口集中,成为中亚灌溉农业最发达地区,其灌溉面积占中亚区的60%,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地。工业以轧棉、丝织、农机制造、食品加工、采矿(天然气、煤、石油、有色金属)和化工为主要部门。土库曼的80%以上土地为荒漠,畜牧业发达,为中亚最炎热干燥和缺水地区,依靠灌溉之利,形成长绒棉产区,工业以石油、天然气、芒硝开采及化工、轻工(轧棉、纺织、洗毛)为主。吉尔吉斯为内陆高原山国,1/3地区在3 000米以上,水力资源丰富,锑、汞产量较大,大部分耕地进行灌溉,种植小麦、棉花、甜菜、烟草等,畜牧业也较重要。塔吉克东邻中国新疆,南与阿富汗接界,西与乌兹别克接壤,北为吉尔吉斯,是一个内陆山国,93%的面积为山地。棉花、小麦为主要农作物,果园业、养蚕业和葡萄种植业也较重要,轻工、食品工业较发达。

哈 萨 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哈萨克)位于中亚,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相接,南部同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三国毗邻,东邻中国新疆。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面积为271.7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600万,其中,哈萨克族占36%,俄罗斯族占41%,其他为乌克兰人和德意志人。全境划分为19个州,习惯上又将之分为北、中、东、西、南哈萨克等五个地理区。首都为阿拉木图。

自然资源与产业  哈萨克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势西低东高,西南部为里海低地,低于海平面,有的低于100米以下,中部属图兰低地,东部边境地区为阿尔泰山与天山山地,最高处达4 500米,其国土的2/6为平原与低地(低于海拔250米),3/6为高平原或谷地(250~600米),其余1/6为山地。在由北至南160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与荒漠等四个自然带。在荒漠地带内,分布有穆云库姆沙漠和萨雷伊希科特拉乌沙漠。

干旱和大陆性强是其气候的主要特征。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绝对温差达105℃(50°~-55℃)。降水量稀少,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仅哈萨克北部及东南部山麓地区可达300~400毫米以上。日照强、蒸发力大、降水不稳定,干旱与缺水是区内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河网稀少,水源不足,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流流域。

哈萨克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黑色、有色与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蕴藏均有相当规模。铁矿石储量15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76亿吨,主要集中于北哈萨克的库斯塔奈州。煤炭探明储量260亿吨,集中于北哈萨克的埃基巴斯图兹和中哈萨克的卡拉干达煤田。原油探明储量近3亿吨,主要分布于西哈萨克的里海沿岸地区。哈萨克也是有色金属的重要蕴藏区,其中铜、铅、锌更为重要,集中分布于东哈萨克,还有中哈萨克的杰兹卡兹甘。南哈萨克的卡拉套的磷灰石和中哈萨克卡拉扎尔的锰矿等的储量都十分可观。

哈萨克社会发展的历史悠久,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当地居民习惯的影响,国家长期以来,以牧业为主,现代工矿业开始于本世纪初,近一个世纪以来,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现代经济基本上是在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长期以来,前苏联将它作为全苏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工矿业和农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苏联解体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加工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显得落后。煤炭、钢铁、石油开采与加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非金属矿开采、种植业与以养羊为主的放牧业等是其主要产业部门。向外输出能源、原材料与初加工产品,机械设备、技术、木材和轻工业品等主要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西部各国。哈萨克独立后,它与前苏联各国,尤其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将会继续发展,但同世界各国,尤其与中国(新疆地区)、中亚、西亚以及东亚诸国的经济联系将会加强。

地区差异  哈萨克明显地存在五个地理区,各区的自然、资源与产业的结合各具特色。

(一)北哈萨克地区 包括库斯塔奈、科克切塔夫、巴甫洛达尔、北哈萨克、图尔盖和切利诺格勒6个州,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地处森林草原与草原带内,是哈萨克耕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由于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库斯塔奈铁矿和埃基巴斯图兹煤田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图尔盖铅土矿的开采,推动了这一地区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北哈萨克是具有区际意义的粮食、铁矿石和煤炭生产基地。

这里是前苏联大规模垦荒地区,现已有耕地约3 000万公顷,丰年小麦产量可达1500万吨左右,粮食可以大量调出。垦荒与农业生产中心为切利诺格勒(译为垦荒城),农机制造与农产品加工工业比较发达。

库斯塔奈州铁矿石蕴藏丰富,储量达140多亿吨,占全国的90%以上,区内分布有三大选矿场,年产商品铁矿石2 000多万吨,主要运往俄罗斯的乌拉尔、库兹巴斯和哈萨克的卡拉干达诸钢铁厂。

埃基巴斯图兹煤田是哈萨克储量第二和产量第一大煤田,探明储量37亿吨,产量已达9 000万吨。在煤田基础上,与巴甫洛达尔共同组建了巴甫洛达尔—埃基巴斯图兹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利用区内的煤炭、铝土矿、鄂尔齐斯河的水源与中哈萨克的锰矿与西西伯利亚的原油等原材料,重点发展了煤炭、火电、原油加工和耗能的氧化铝、铁合金等工业部门,还发展了拖拉机和农机制造等工业。向外供应煤炭、电力、氧化铝与铁合金。

(二)中哈萨克地区 包括卡拉干达和杰兹卡兹甘州。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左右。是哈萨克工业发展历史较早,部门较集中,生产规模较大的地区。煤、铁、锰、铜等资源是这一地区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代,由于卡拉干达作为乌拉尔的辅助焦煤基地,以及杰兹卡兹甘和巴尔喀什铜矿的大规模开采而迅速发展起来。卫国战争期间又兴起了钢铁厂和矿山机械厂。战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和建材等基础工业均有较大发展。煤炭、钢铁、炼铜是具有区际意义的三大部门。区内工业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区。
  本文标题:亚洲-中亚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53.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亚洲-中亚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亚洲-中亚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