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欧洲-概述(2)

欧洲-概述(2)

时间:2011-02-08 21:3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目前,欧洲虽是一个动荡多变、矛盾重重的地区,但同时欧洲的联合与合作也在加紧进行。欧共体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欧共体在不断深化与扩大,一个多层次的囊括东西欧各国的大欧洲经济区正在逐步建立。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形成欧、美、日三足鼎立之势,欧洲只有加快政治经济统一,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或西欧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和欧洲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形势下,为了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增强国际地位而组成的。实质上它是建立在私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国际联盟,同时又是西欧国家政治上联合的国家集团。

欧共体的前身是“欧洲煤钢联营”。西欧的煤铁资源丰富,如德国的的鲁尔、萨尔和比利时南部的煤;法国洛林和卢森堡的铁。煤铁彼此靠近,但被国界分割开来。1952年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联营”,把六国的煤铁产销置于“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5年6月1日“欧洲煤钢联营”六国外长在意大利的墨西拿开会,建议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建立西欧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六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1967年7月1日六国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共体于1958年成立后,成员国由六国逐步扩大,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目前成员国共有12个,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现欧共体拥有人口3.4亿,人均国民收入近1万美元,占世界工业生产的20%,贸易总额的40%。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已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共同体在1985年底确定将在1992年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金的完全自由流通,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建立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拆除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壁垒,力求形成统一的欧洲市场。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经济和货币联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三大支柱。

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共同体实施罗马条约,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税同盟。欧共体各成员国都先后实现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取消贸易上的数量限制和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共同体内部各国的商品则自由流通。对外通过逐步拉平各成员国的关税率,建起统一的关税壁垒,从而抵制共同体以外的商品输入。这有利于加强成员国生产分工的专业化和协作化,为经济一体化开辟了道路。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在共同体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1958年的34%增加到70年代的50%以上(至今仍维持这个水平),大大加深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生产和金融货币领域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提高了欧共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税同盟消除的只是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而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

1962年开始实施的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经济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农业共同市场组织,设立共同农业基金。对成员国农产品实行统一的价格管理和价格保障,以促进农产品自由流通。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共同体专门规定农产品的干预价格,当市场价格跌至干预价格以下时,共同体有义务以干预价格收购。对农产品出口实施补贴,以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例如 198-4年欧共体为其出口价值为200亿美元的农畜产品补贴了50亿美元,即每出口4美元补贴1美元。欧共体还在一定程度上负责协调、资助成员国的农业结构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这些政策实施的目的都在于实现欧共体农业现代化,稳定市场供应和保障农民收入。农业政策实施的结果,确实取得很大成就,迅速改变了欧洲发达工业国农业相对落后的面貌。到70年代后期,欧共体改变了过去农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实现自给有余。但也造成了农产品过剩(到80年代初欧共体农产品过剩程度:小麦1/4、大麦1/5、糖料1/3、牛奶1/4等),财政负担加重,成员国受益不均等一系列矛盾。

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关税同盟的建成和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实现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就提到日程。1969年12月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主要目标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全面实现成员国间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逐步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直至达到固定平价,建立共同体的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建立共同货币储备,资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最终实现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全面一体化。该目标原计划到1980年全部实现,但此计划刚一起步就因世界性的金融、石油、经济危机而搁浅。为了推动已陷于停顿的一体化进程,1978年12月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方案。该方案于1979年3月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创建了“欧洲货币单位”即“埃居”(ECU),这是经济和货币联盟迈出的第一步。但迄今埃居主要用作共同体记帐和换货的货币单位,而不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欧洲货币单位的建立,实际上距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实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欧共体的经济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实力得到加强,各成员国也普遍受益。但是,由于共同体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各成员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又不同程度地设置了种种非关税贸易壁垒,阻挠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在人员、劳务、资本流动等方面,成员国间也存在许多障碍。所有这些都对共同体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战后初期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美国、日本的严峻挑战,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共同体不能只维持现状,必须加速推动一体化的进程。经过多年的酝酿磋商,于1985年12月在卢森堡召开的共同体12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单一文件”,确定到1992年底之前在共同体内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人员可自由往来,商品可自由流通,劳务可自由交流,资本可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并为此确定了具体的规划和日程。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货币统一、税收制度、银行、保险、内外贸易、农产品加工、企业法、交通、技术协调、治安、文化、以及改进共同体内部机制等方面,共同体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统一或协调:成员国间的边境检查和过境手续,成员国公民在共同体内自由定居、学习和就业的权利,产品的技术、质量、安全和卫生等标准,陆、海、空运输等的自由竞争,投资活动和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及间接税的税率等。为此,共同体制定了300项有关条例、法规和指令等法律性文件。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标志着欧共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据估计,统一大市场建成后五六年内,欧共体的经济增长可望达到4~7%,工业生产成本下降7%,企业利润可上升1.8%,减少失业200多万。整个共同体的经济实力将得到明显的增强。

随着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统一大市场已成事实,但经济货币联盟,始终未能实现。虽早在1969年就曾做出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决定。经各成员国的努力,反复磋商和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并在1991年底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这是欧共体建立34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确定了本世纪末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和步骤,规定按三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1990年7月~1993年底)是实现成员国全部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第二阶段(1994~1997年)是组建中央银行;第三阶段(1997~1999年)实现固定汇率,统一货币。实现以上三大目标的基础是共同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各项经济指标互相接近。共同体12国虽都属发达国家之列,但水平不一,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和其他成员国相比,则属经济欠发达国家。因此,欧共体承诺设立特别基金,促使四国经济加速发展,尽快达标。经济货币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消除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别。

《政治联盟条约》的签订,表明欧共体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开始向政治、外交和防务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欧共体在国际事务中已开始采取统一行动,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日益加强。

由于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是以法律形式具体规定了欧共体的一体化进程,使欧共体向欧洲联盟,即国家联邦迈出了一大步。

欧洲经济区  为了谋求更大的区域合作,欧共体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国,于1991年10月22日在卢森堡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建立“欧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区的范围从北极的冰岛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横跨19个国家,人口达3.8亿。协议规定,欧洲经济区将在5年的过渡期后实行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将根据欧共体的经济法律调整本国的现有法律。由两大贸易集团组成的欧洲经济区的贸易总和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将近1/2,1990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7.2%,进口总额的46.4%。而两大集团的对外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彼此间进行的。1990年经济区内成员国间贸易占它们对外贸易总额的68%,同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欧共体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58%。说明两大集团间的经济联系是紧密的,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经济区的建立将使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全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共同市场。由于内部关税和边界的取消,将促进彼此贸易的更大发展。经济区资本的自由流通,将刺激投资的增加,并有利于缩小贫富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由于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将使得与其他区域集团相抗衡的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提高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欧洲经济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5.5万亿美元以上,占世界1/2的贸易额,在美日欧经济三角中成为最强大的一角。经济区协定中特别规定,在涉及重大国际和双边事务,双方外长将进行磋商,协调立场。这将进一步扩大欧洲在国际外交和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推动欧洲进一步联合。欧洲经济区的建立是欧洲走向更大规模经济联合的第一步。根据欧共体的“三个同心圆”的欧洲战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提出),欧共体是核心;欧洲经济区为中间层;包括由已签订各种联系和经济合作协定的东欧和地中海国家组成的边缘地区,构成最外层,这是全欧一体化的构想。欧洲经济区的建立将把内外两层联系起来,既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国加入欧共体提供了跳板(奥地利、瑞典、芬兰已正式提出加入欧共体),又为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向欧共体靠拢,准备了过渡阶段。从而为未来欧洲的联合和欧共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欧洲经济区这样大型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与发展,必将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标题:欧洲-概述(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52.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欧洲-概述(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欧洲-概述(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