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文地理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文地理概论 >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

时间:2011-04-11 19:5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中心地理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的深入考察和理论研究,1933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这一理论是在西欧国家工业化和城市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国家)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诚如作者所言:“……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分布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为了寻求这个支配城市分布及城市规模等级的规律,他按照演绎推理的特点,从提出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建立理论和法则。并用实践反复进行检验,因此中心地理论既与当时德国南部城镇的实际分布具有相当程度的吻合性,同时又有抽象的概括力。

 (一)基本假设与基本概念

克里斯泰勒的理论吸收了区位论的先驱——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首先假定不考虑某些地理条件的差异,将空间看成是同一密度的、均质的,把现实进行简单化,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基本假设条件是:

(1)研究区域为一无止境的广阔平原,所有方向上具有同等近便的运输;

(2)平原上人口分布均匀;

(3)消费者的需求(对货物和服务)由最近的中心地提供满足,且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收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相同需求;

(4)生产者起着经济人的作用,努力使其经济行为合理,以追求利润最大和最大的可能市场。

克里斯泰勒的主要模式是根据市场销售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概念是商品范围和门槛人口这二个概念,它们暗示了居住区的等级和特定地区的向心性。

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所需货物或服务,他们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消费者与市场的距离越大,对该货物的需求量越小,距离越近,需求量越大。当达到某个距离,消费者的交通费用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时,这时需求量为零。这个距离即为消费者为获得某项服务或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意行走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商品的范围(range of the good)。

任何服务(或货物)都存在一个最小的需求和货物有利可图的最小市场范围,这是生产者为了维持生产成本及合理的利润所必须的。维持某项服务业得以存在的最低限度的顾客数称为门槛人口(threshold)。

一般来说,商品范围要大于门槛人口,生产者才有利可图,二者差距越大,获利越丰;商品范围等于门槛人口,生产者仅能勉强维持;商品范围小于门槛人口,则表示市场区域太小,收益不足以支付固定支出,生产者维持较困难。
  本文标题:中心地理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69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6996.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人文地理概论:中心地理论(7)
欢迎你对中心地理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