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3)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3)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六、西南区

该区位于秦岭以南,滇南、桂西山地以北,西依青藏高原,东邻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土地总面积为100.7×104km2,总人口为20679万人,人口密度为205.4人/km2。该区是中国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农村经济贫困落后,生态环境恶化。

1.农业资源特点

山高坡陡,山脉纵横交错,高原、盆地与山丘、平坝间叠分布,地势十分复杂。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70%,丘陵与高原占23%,平坝只占17%,因而林地多达8600×104hm2,占全国的17.8%。耕地比重小,现有耕地中,水田占43%,旱地占57%,大部分旱地是坡耕地,加之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物质稳定性差,因而本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本区地处亚热带,北有秦岭、大巴山屏障,冬春气温普遍高于东部同纬度地区,农作物可二熟至三熟,茶、油桐、柑橘等亚热带经济林果可广泛种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高差大的地区,由河谷至山顶,存在从南亚热带至山地寒温带的一系列热量带,形成高低差异明显的“立体农业”。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年降水750~1200mm,且大多集中在夏秋季节,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及林木生长,但冬干、春旱较为普遍。光能地区差异大,西、南部比较充裕,黔中与四川盆地阴雨多,雾日多,特别是秋季常阴雨连绵,不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割。本区河川众多,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占全国的22%,但受山区地貌条件限制,开发难度大,特别是广大岩溶地区,地表水漏失严重,更难利用。

土地资源中耕地质量普遍较差,不仅旱地大多是土层浅薄的坡耕地,水田中亦有相当一部分是冷浸田、烂泥田等低产田。除四川盆地灌溉条件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水利条件很差,不仅旱地无法灌溉,水田中亦有30%左右是“望天田”或“冬水田”。本区林草资源丰富,宜林、宜牧地比耕地面积多出5~6倍,但林业、畜牧业产值之和却只及耕地产值的1/10。丰富的山区资源遭到破坏,大片的森林植被日渐演替为疏林、灌丛及灌草丛。

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差。除四川盆地外,广大山区交通闭塞,商品生产发展慢,乡镇企业起步晚,1990年全区农村工业产值仅占农村总产值的23.1%,农村人均总产值仅为1024元,居各区末位。农村贫困面广,贫困县数占全国的1/3以上。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本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以粮食为主。但耕地质量普遍较差,人均耕地少(0.06hm2),受水肥条件限制,土地利用率不高,复种指数达192%,且大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下,1990年粮食平均单产仅为4320kg/hm2,不仅低于南方其他农区,甚至低于北方黄淮海区。粮食不能自给,1990年人均粮食仅329.5kg,比全国平均少60.8kg,是全国缺粮最多的地区。烤烟、油菜、桑茶果及生猪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烤烟是云贵两省财政的重要来源。四川盆地是国内最大的油菜籽集中产区,也是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区的蚕茧基地,同时还是全国最重要的生猪商品生产基地,是本区农业精华所在。此外,本区林特产也非常丰富,油桐、生漆、乌柏、核桃、白腊、棕片居各区之首。

“立体农业”景观很有特色。一般山脚、河谷大多是以水田为主的耕作带,山腰多为旱作农业或农林交错地带,山顶则以林木为主。因自然条件复杂,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其立体农业层次,内容、形态都不相同。

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巩固提高以四川盆地为主的平坝地区的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林、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林特产品加工业,以及农村运销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七、华南区

该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北以福建闽江口南岸—云南盈江的羯羊河为界。总面积为49.5×104km2,1990年总人口为11177.46万,人口密度为225.8人/km2。

1.农业资源特点

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水热条件居全国之冠,是中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长夏无冬,秋春相连,南亚热带地区年≥10℃积温6500~7500℃,无霜期300~340天以上,热带地区年≥10℃积温在7500℃以上,终年无霜。热带水稻一年可种三季,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南部甘薯可越冬,可种冬玉米,偏北可种冬烟和冬季蔬菜,甘蔗可秋植和种宿根蔗。可种植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龙舌兰、麻、腰果、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雨量丰沛,年降水1200~2500mm,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受季风影响时空分布不均,洪枯变幅大,且沿海多台风暴雨。

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耕地不足,海岸线长海域宽广。在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台地不到30%,丘陵山地占70%以上。森林覆盖率21.3%,耕地562.36×104hm2,人均耕地0.05hm2,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一个农区,且供开垦的后备上地资源有限。水域广阔,可供水产养殖的淡水水域约20×104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且海岸线长,居各区之首,湾港众多,渔场辽阔,并有相当数量的海涂资源。

本区地处中国沟通海外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深圳、珠海毗邻香港、澳门,黄浦、湛江等大港同五大洲多个港口有航运往来,内陆交通也较发达。改革开放后,发展外向型经济,农村经济较发达,198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600多元。但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还极不平衡。

2.农业生产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区是中国唯一的热带作物种植区,7种主要经济作物适宜的种植面积共283×104hm2,热带作物的经济价值也较高,每公顷咖啡的收入相当于3~4hm2水稻的收入,而胡椒的收入则是水稻的20~30倍。但实际种植面积仅约占宜植面积的26.4%,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耕地以水田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但人均耕地最少,粮食不能自给,全区人均占有粮食约为全国人均的74%。华南区属农业生产多宜区,甘蔗、花生、桑、麻、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甘蔗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以鲜活农产品(蔬菜、肉食、水产品、水果、鲜奶)为重点的创汇农业比重较大,多种经营较发达。

地区间生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平原和边远山区差别悬殊。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率高,耕作先进,复种指数一般为200%~250%,单产稳定在3750kg/hm2以上,高者达7500kg/hm2。而西部农业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个别地区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这些地区复种指数为130%左右,单产达1875~2250kg/hm2。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珠江口农民每年纯收入1000~1200元,而内陆偏僻地区如右江流域、桂西南石山岩溶地区、滇南高原狭谷地带等,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发展缓慢,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农村人均纯收入150~200元。

今后,应继续充分发挥水热条件和地理位置两大优势,巩固提高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田面积,自产为主、外源为辅,解决好粮食供应问题;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二、三产业,以沿海平原带动内地山区,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抓好:闽粤沿海平原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岛、西双版纳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建设;西部丘陵台地新蔗区的开发建设。

八、甘新区

该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西部。总面积为236.7×104km2,总人口为2310.5万,人口密度为9.8人/km2。

1.农业资源特点

本区深居内陆,气候属中温带至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光照强,热量也较丰富,但降水稀少,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年≥0℃积温2100~4000℃,宜于喜凉作物和部分喜温作物生产,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及甘肃安西、敦煌地区属暖温带,可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种植冬小麦及棉花、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本区春季升温快而夏温高,昼夜温差大,积温的有效性高,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因而农作物产量高,果实着色浓,瓜果和甜菜糖分高,品质好。

高山与盆地相间,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天然草地多,农林用地少。甘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近1/4,但戈壁、流动沙丘和裸地等不可利用的无效土地约占59%。在可利用土地中,天然草地多,占88.8%,林地、耕地少,分别占3.23%和6.4%,由于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耕地按统计数为0.15hm2,高出全国近1倍。其后备耕地资源约为1187×104hm2,但质量差,半数以上为重盐碱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大部分地区年径流不足10mm,不少地区为无流区,水资源主要来自高山区降水和冰雪融化及过境河流。水资源成为本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除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少数河流尚有开发潜力外,大部分地区只有在节水基础上挖潜。干旱、多风,植被稀少,使得荒漠广布,沙漠占全区的21%,加之资源利用不当,沙漠化过程强烈,“沙进人退”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蒸发强烈和盆地排水不良,造成土壤普遍盐碱化,盐碱地占耕地的48%,盐碱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

本区地广人稀,是多民族聚居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交通闭塞,农村工业不发达,人均纯收入478元,比全国平均低30元。但石油、煤炭、水能资源远景储量居全国前列,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土等在全国均有一定地位。

2.农业生产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区农业以绿洲灌溉农业为主体,随水源分布,分散性镶嵌在荒漠、戈壁、沙漠之中。农业生产以农为主,农林牧结合,盐碱化、沙漠化、荒漠化过程强烈,生态系统脆弱。由于人少,人均粮油产量高(人均粮食427.4kg,油料431.2kg),加之光热资源丰富,棉花、甜菜、瓜果等优质经济作物比重为全国最高。南疆是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区,河套、石河子地区是重要甜菜产区,除此之外,新疆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也都驰名中外。

畜牧业草原放牧与农区牧业并存。草原辽阔,但大多为生产力极低的荒漠草原,优质草原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区,故牧业以山区放牧畜牧业为主体。但草场季节性明显,冷暖草场不平衡,夏秋草场有余,冬春饲料不足,限制了畜牧业发展。

今后农业发展应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发展集约化的绿洲农业与农牧结合的放牧畜牧业,建设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和区域性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及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建立节水农业体系,防治沙漠化、盐碱化,合理利用山区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塔里木盆地的优质长绒棉生产,伊犁地区毛、肉、乳为主要产品的畜牧业生产,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和为城市(乌鲁木齐)工矿区服务的农业,河西走廊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引黄灌区的治理和开发。
  本文标题: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