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2)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2)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黄淮海区

该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土地总面积为44.3×104km2,人口为25704万(1990年末),人口密度为578人/km2。该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平原面积最广的地区。

1.农业资源特点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好,光资源有效性高。年≥10℃积温4000~4800℃,无霜期180~230天,大部分地区可一年两熟。最冷月均温在-8℃以上,冬小麦可安全越冬,春季升温快,冬小麦返青早,是中国冬小麦的最适生长地区。年降水500~900mm,从南向北递减,雨热同季,80%~90%的降水集中于≥10℃的作物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极有利。但降水季变、年变率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建国以来黄淮海区发生的旱涝灾害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水资源不足,全区耕地占全国的22.7%,地表水、地下水、入境水合计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1%,而且河流丰枯变率大,以致丰水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而枯水年出现干枯断流。全区平均缺水率为18%,缺水严重的天津市、河北南部平原,分别高达43%和25%。

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盐碱土、风沙土、沙姜土面积大。除山东丘陵外,76%的土地为黄河、淮河、海河的冲积平原,自西向东可分三类: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形微倾,水源条件较好,无盐碱威胁,是高产稳产地区;黄河、淮河、海河的冲积平原,地下水位较浅,其中北部海河平原多碟形洼地,盐碱普遍,中部受黄河泛滥影响,风沙土较多,南部淮河平原,多沙姜土,土质粘重;东部滨海平原,土壤多盐碱化,生产条件最差。本区实有耕地2531×104hm2,占总面积的56.5%,耕地数量及耕地率均居各区首位,但有上述限制因素的低产土壤面积大,约为667×104hm2。

本区地处中原,区位条件优越,有众多大中城市、港口,铁路、公路、海运交通便捷。农业开发早,农耕历史悠久,且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高,1990年全区平均机耕率、灌溉率、亩均化肥施用量、亩均用电量均居各一级农区前列。且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煤、石油资源丰富。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本区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全区94.3%的耕地为旱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62.9×104hm2。其中水浇地为1240×104hm2,是中国旱作农区水浇地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水浇地的扩大,不断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指数(1990年达159%),该区已成为北方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除棉花、小麦、玉米外,花生总产也居各区之首,另外,本区还是中国暖温带水果主产区,梨、苹果、红枣产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本区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在大幅度增产粮食的同时,加快了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趋向优化。

旱、涝、碱、薄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今后农业发展应加强水利建设,节流与开源并举,在厉行节水的同时,加快跨流域调水步伐(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水资源不足;以盐碱土、沙姜黑土、风沙土为重点,改良低产土壤,从而综合治理洪涝旱碱,并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要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业的地域分工与综合发展,从而把本区建设成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及温带水果为主的多种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多种农副产品精加工基地。其中黄淮平原以麦豆为主;冀鲁豫低洼平原以棉花为主;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巩固发展小麦、玉米生产,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进一步发挥“二水一油”(水果、水产、花生)优势。

四、黄土高原区

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和乌鞘岭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土地总面积为41.6km2,总人口为7976.18万,人口密度为191.7人/km2。该区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治理开发。

1.农业资源特点

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壑,水土流失严重。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地面起伏不平,切割严重,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下渗性强,遇水分散,抗冲性能弱,湿陷性明显。年降水300~500mm,夏秋多暴雨。这些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基础。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本区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3×104km2,其中23.7×104km2属严重流失区。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加剧了水旱灾害,且泥沙下泄严重威胁黄淮海平原。

气候属温带向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温条件较好,年≥10℃积温3000~4300℃,无霜期120~250天,且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优质高产。但干旱威胁很大,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东南部年降水600mm,属半湿润气候;中部广大黄土丘陵沟壑区,年降水400~500mm,属半湿润易旱气候;西部年降水300mm以下,属半干旱地区。本区地表径流人均仅500m3,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5,耕地亩均228m3,仅为长江流域亩均的8.7%。径流时间分布不平衡,泥沙含量高,既不利蓄洪,也不利灌溉,加之地表破碎,引水困难,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与干旱威胁。

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1990年人均粮食307.4kg,较全国平均数低82.9kg;1989年人均纯收入396元,比全国平均低112元,而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收入仅194元。但另一方面,本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建材工业基地。黄河梯级开发,电力资源也较丰富。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本区农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盛行旱杂粮为主、小麦为主的耕作制度,夏粮比重高,夏粮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0%,而全国约为22.3%。坡耕地比重大,经营粗放,广种薄收,生产水平低下。1990年平均亩产182.7kg,只相当于黄淮海区平均亩产的70.6%,有半数以上耕地亩产在100kg以下。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

今后本区农业发展,应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要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有计划地实行陡坡退耕,扩大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河谷盆地发展灌溉农业,源、坡地修筑梯田,同时实行集约经营,争取粮食自给;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林果业、牧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尽快脱贫致富。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应加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渭北、陇东旱原,资源经济条件较好,增长潜力大,应重点进行农业开发;汾渭平原,生产水平高,以粮、油、棉、肉为主,应着重巩固与提高。

五、长江中下游区

该区位于伏牛山、淮河以南,福州—英德—梧州—线以北,西部以雪峰山为界,东抵海洋,长江横贯而过。土地总面积为97.9×104km2,人口为32196.67万,人口密度为328.9万人/km2。该区是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

1.农业资源特点

水热资源充沛,河川径流丰富,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210~340天,北部能满足稻麦一年两熟的需要,中南部可种植双季稻和越冬作物一年三熟,并适宜于多种亚热带林果生长。年降水1000~1400mm,全年日照时数1800~2300/小时。夏秋作物生长旺盛和结实期日照充分,光、热、水季节配合较好,成为农作物高产稳收的重要因素。本区河网密度达6.4~6.7km/km2,湖泊众多,有中国五大淡水湖,耕地形态以水田为主。目前已形成平原农区的灌溉系统,淡水渔业养殖、捕捞较发达。但“梅雨”年变率大,常形成旱、涝灾害。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是农业精华所在,丘陵山地开发潜力大。平原占1/3,主要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苏北里下河平原及长江支流的河谷平原。这些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地连片,是本区农业精华所在,其土壤主要为由黄棕壤、红壤发育的具有良好物理性质和丰富养分的水稻土。本区丘陵山地面积广,江南大面积的红壤丘陵,是中国亚热带经济林果(油茶、油桐、乌柏、茶、柑橘)的重要产区;南岭山地是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北部桐柏山、大别山丘陵山地构成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在全国相对而言,发展农林牧渔的资源均最丰富,而且地处沿江、沿海,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方便,城镇密集,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的34.8%,与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均居各区首位。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多数丘陵山区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较落后。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普遍实行以水稻为主的多熟制,复种指数全国最高,达216.9%;农田投入水平高,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农田耕种、灌排、植保、脱粒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水平高,在精耕细作基础上,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因此,农业生产水平高,农、林、牧、渔业均较发达,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实有耕地约占全国的17.7%,1990年粮食总产量却占全国的30%。稻谷、油菜籽、桑蚕茧、黄红麻产量居各区首位,棉花产量仅次于黄淮海区而居第二,肉类、水产亦居各区之首,林地面积次于东北居第二,一些亚热带经济林果产品也占有很高比重。1990年粮食净调出约600×104t,是全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地区。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额占农业总产值的53.9%,是全国农副产品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因此,本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本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特点是乡镇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8.9%,其中农村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1.2%。整个农村经济正向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太湖平原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1990年达8544元,为全国平均的4.3倍,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今后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农业基础,发挥沿江、沿海区位优势,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太湖平原,沿海、沿江地区加快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并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争取领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江中游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应致力于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的粮、棉、油、肉、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江淮地区应加强区域水土治理,进一步开发丘陵岗地、内陆水面和沿海滩涂,扩大优质稻米,优质棉、畜禽、水产、蚕桑为主的商品生产;江南红壤丘陵盆地,应加强沟谷的农田建设,综合开发红壤丘陵荒地,建成亚热带经济林果和区域性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南岭山地,应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抚育,营造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用材林。
  本文标题: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